原標題:
知名互聯網籌款平臺“水滴籌”正面臨一場輿論危機。梨視頻拍客近日上傳一段“臥底”視頻,曝光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籌款顧問,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從中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有人月入過萬元。
水滴籌採取末位淘汰的管理方式,籌款顧問一個月最少得完成35單,否則就會被淘汰。為“搶佔市場”,籌款顧問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産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這段視頻曝光後,各種口誅筆伐紛至沓來。11月30日,水滴籌回應稱,已第一時間開展相關情況排查,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據水滴籌官網介紹,自上線以來,水滴籌已為大病患者籌得200多億元救命錢。哪怕打個對折,也是助人無數,功德無量。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來看,往往結論不同。如果水滴籌沒有採取提成和末位淘汰制,籌款顧問即志願者挨家挨戶查訪患者,為需要的病患發起網上募捐,也可以説是在做善事。所以,有人認為,問題不是出在掃樓募捐,而是出在流程監管,水滴籌應做好真實性審核,確保求助者真的就是需要救助的人。
但我想指出的是,根子並不在於團隊管理或求助者真實性審核,而是水滴籌的商業邏輯導致了今天的困境。水滴籌不是純粹的公益組織,而是一家已經引進C輪融資的商業公司,僅今年上半年,水滴籌融資總額已接近16億元。這決定了,水滴籌不可能單純從事公益慈善,而需要有清晰的盈利戰略和變現能力。
參照目前國內類似互聯網籌款平臺的運營模式,水滴籌的盈利和變現能力,一是利用捐款沉澱資金進行資本運作,二是從募捐款項中提取管理費用和佣金,三是將平臺註冊用戶轉化為商業服務對象,例如向他們推銷保險,此外還有來自對用戶數據的深入挖掘轉化,等等。但無論是哪種方式,水滴籌都需要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戶,才能在這基礎上實現商業轉化。
這樣的話,落到籌款顧問頭上的任務,只能是不斷引入新的求助者,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捐助者/用戶。那麼,求助者和捐助者的公益訴求與普通的商業需求,最終必然産生衝突和矛盾。為什麼籌款顧問會“放水”,放低求助者門檻,因為不這樣他們就無法完成平臺的任務要求。也就是説,這一根本矛盾不解決,哪怕這次整改到位,過不了多久,一定又會發生新的問題和矛盾。
不過,這樣説並不是要徹底否定以商業方式推進公益慈善事業的模式。商業手段是激發慈善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互聯網技術越來越先進,也為傳統公益慈善轉型提供了廣闊前景,應當允許和鼓勵互聯網公司、商業組織積極摸索和嘗試新的公益慈善模式。只是在商業手段和公益慈善之間,應當建立一道防火墻,不能讓商業化直接介入公益活動,確保公益慈善不走形、不變味。
要做到這點,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就是負責商業變現的部門與負責公益運作的部門應該區隔開來,不能拿商業邏輯和考核制度管理公益團隊。籌款顧問的任務只能是找到那些適合幫扶的對象,幫助求助者在網上發佈募捐信息,而不能把求助者當作潛在商業用戶對待。以商業手段驅動公益慈善事業,但不能讓商業敗壞了公益慈善,這是水滴籌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與抉擇。只有這樣,類似互聯網籌款平臺才能守住公益本位,趟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