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青少臺 > 首頁

孩子淘氣不是錯

發佈時間: 2014年12月04日 1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手機看新聞

青少欄目 >> 點擊看直播
壁紙推薦
遊戲推薦

原標題:

關穎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關穎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關穎

  幾乎每個父母都能列舉出幾件孩子的淘氣事兒:把煮熟的麵條纏在臉上,小便尿在爸爸的文件包裏,因為他覺得很好玩兒;把磁鐵塞進兩個孔鼻裏,想知道隔著肉它們還能不能吸到一起,結果取不出來了……

  這些令大人覺得不可思議、啼笑皆非乃至頭疼的行為,一個成熟的、正常的成年人是不會有的,即便他的所作所為不盡人意,人們也不會用“淘氣”來形容。也就是説,淘氣是專屬於孩子的特點。

  孩子生來是個自然人,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對社會一無所知。大人們不會責怪孩子連吃飯、説話、走路也不會,總是耐心地滿足孩子的生存需求、教孩子生存的本領。從一齣生開始,孩子就建立了與社會的聯絡,總是不斷地通過眼睛看、耳朵聽、肢體和頭腦的運動,興致勃勃地探索周圍的世界,新奇地觀察身邊發生的事情,認真地模倣成年人的舉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産生了獨立行動的要求,什麼都想自己來,什麼都想試一試。他隨心所欲做的那些自己覺得好奇、有趣、顯擺能耐的事,通常不按成年人的要求和社會的既定規則“出牌”,甚至具有破壞性,令大人們難以招架。

  淘氣是孩子的特點,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還不知道哪潛藏著危險,不會預見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不能熟練地運用和把握做事的技能技巧,不那麼懂得如何與別人友好相處、不了解社會生活中的那些規矩、缺少自我控制力……這些行為所表現的正是孩子出自本能的、不成熟的特點,是出於童心所為,是他們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即所謂無知無畏。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淘氣當做錯誤來糾正,整天告訴孩子這個不許摸、那個不許做,限制和束縛孩子的行為,甚至對孩子的淘氣大動干戈,就意味著是在傷害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孩子的探索慾望、拒絕孩子敢闖敢幹的個性發展。也許在嚴管之下孩子可以成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卻難免因為自身的能量得不到積極的釋放而産生畏縮、恐懼、抑鬱等心理,變得封閉、不諳世事、不合群。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童年時被壓抑的不良情緒一旦釋放出來,有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對成年人的反抗行為和越軌行為,這就不是“淘氣”可以解釋的問題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調查犯罪少年的家庭教育,“嚴管”的父母比“放任”的父母更多。

  當人們批評淘氣的孩子時,總會説他“不懂規矩”、“沒教養”。而守規矩、有教養恰是孩子由“自然人”向成熟的“社會人”轉變所必需的,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孩子需要通過父母和其他先行社會化了的人,把現存的知識、文化、社會生活經驗以各種方式對他施加影響,逐漸成熟起來,而這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教化過程。對孩子來説,這個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逐漸學會做人做事的本領、積累社會生活經驗,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社會成員。

  在家庭中對孩子實施社會教化的任務就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家中的成年人對兒童的影響和教育活動。包括傳授生活技能,教給孩子成為人的本領;教導社會規範,讓孩子懂得融入社會的規矩;指導生活目標,引領孩子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培養社會角色,幫助孩子適應多重環境,等等。這些主要是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和積極引領。當孩子通過教化逐漸成熟的時候,“淘氣”自然就減少了。

  實施社會教化的成年人與社會化主體的孩子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對矛盾,成功的教化是促使孩子把受動性轉化為主動性,增強自我控制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對孩子的教化不只讓孩子被動地聽大人的教導,而要正視孩子的“淘氣”,發現孩子行為中的合理成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興趣、探索精神,依據孩子的特點因勢利導,做出適合其發展的選擇。

  社會教化的效果如何,最終取決於個體內化的程度以及個體的能動作用。因為孩子是有生命的、有自我發展規律和特點的人,對外界的影響能作出積極或消極的反應。成年人在孩子身上的所有付出,都是為他的社會化創造條件、引領方向。孩子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成為社會的精英,關鍵還是靠他自身的努力學習和創造。

  小孩子淘氣沒關係,長大了不懂基本的社會規範就成了危險的事。對孩子的教化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