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若想徹底打破“學區房”利益格局,必須同時從推進教育均衡和改變家長觀念硬軟兩個層面進行改變。
給學區房降溫需“軟”“硬”兼施
■曹燦輝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地房價出現環比下降態勢,而一些地方的學區房卻成為“房堅強”,逆勢上漲,甚至供不應求,從炒房變成炒“期權”。在北京,有人花135萬元買了個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為給上學買個進門證。即便如此,仍一“坑”難求。(11月10日《南方都市報》)
趕跑了房叔、房姐,卻迎來了坐地起價、囤“期權”居奇的“學區房”現象。按學籍、戶籍就近入學的政策本意是緩解入學難、入學挑剔的問題,卻造成了如今“前有狼後有虎”的尷尬,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厘清亂象,還需認真分析原因。在筆者看來,造成學區房價格“逆勢而上”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購買了學區房就具備了進入名校的資格。這是最直接的原因,這體現了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家長削尖腦袋為孩子擇校,就是因為學校佈局、就近入學範圍與公眾就學期望值不一致,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公眾需要。教育部門即便發文禁止小升初擇校,也無法阻擋家長與孩子對優質教育的訴求。當然這種需求裏面,也有狂熱的成分。人們為了爭奪優質教育資源不惜血本,一所名校帶動的是一片學區房的“洛陽紙貴”,而這種扭曲的“擇教觀”無疑會加重國家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是對國家政策的“歪念”。所以,明知是“坑”也要往裏跳。
第二,學區房的火爆,説到底,還是因為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人們狂熱追逐優質教育資源的背後,凸顯了教育資源分配的尷尬。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辦學質量存在較大差異,這也造成部分名校旁邊的學區房水漲船高。這其中,又出現了一個馬太效應,越是發達的地區,教育均衡壓力更大,擇校的意願更加強烈,學區房被炒得更加火熱。另外,名師去名校的“馬太效應”,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的不對等,又加劇了這一亂象。
第三,學區房能保值升值,是不錯的投資方式。在這場擊鼓傳花的投資中,人們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最後的埋單者。
古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今有現代版“孟母”搶佔學區房。面對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分佈的現實,望子成龍的父母,只能聞“房”而動。要想改變這種局面,一方面我們要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搞好“硬體”建設;另一方面,家長們也要逐步轉變觀念,做好“軟體”建設。
要想改變這種現象,讓廣大民眾“脫坑”,還須政府各個部門統一籌劃,儘量均衡教育資源。規範管理,針對“名校”、“名師”現象做出糾正,逐步消除人們對於這些稱號的盲目追捧,確實讓教育回歸其本身。同時,還應借力於市場,針對市場的變化及時解決預見性的問題,打好“預防針”。教育部門在公佈招生政策時,要提到招生政策每年有調整變化,要告訴家長們,不是買進學區房,就等於上了保險,就能上名校。特別要根據城市擴張和人口變化的實際,科學佈局和新建一些學校,讓更多的房子成為學區房。除了提高公立學校的硬體與軟體質量,強化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還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給民辦教育平等的地位,加大扶持力度,促使更多優秀的民辦學校涌現,以此滿足人們對教育多元化的需求。
家長們要逐步轉變觀念,理性對待學區房,不要盲目攀比和跟風追求名校。教育的終極意義是讓孩子能夠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應試教育,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承擔昂貴的學區房,一套房子並不等同於孩子的未來。能保障孩子在日益艱難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只有發自他們本身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並不是成才的唯一指標,如果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即使上名校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甚至會制約孩子其他興趣愛好的培養。學區房這道菜已經添加了太多作料,想要回歸理性,家長還需要把它看淡一些。
“拼房擇校”的問題,儘管被公眾廣為詬病,但是,僅把這個問題的板子,簡單地打在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身上,或者僅僅打在家長們身上,顯然有失公允。若想徹底打破“學區房”利益格局,必須同時從推進教育均衡和改變家長觀念硬軟兩個層面進行改變。
(作者單位: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教育局)
搜索更多 學區房 降溫 教育均衡 家長觀念 房堅強 上漲 的新聞
- 2014-11-11 07:00:00 [津晨播報]70城統計69城房價下降 學區房“堅強”逆勢上漲
- 2014-03-12 09:12:22 [北京您早]教育資源均衡化不斷推進 學區房未來能否降降溫
- 2014-08-26 12:30:00 [新聞午報-山西]學區房“高燒”:靠資源均衡降溫
- 2011-08-16 21:04:45 [從怎麼看到怎麼辦]怎麼實現教育公平(201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