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為防止幼小銜接工作不走樣、不變味,不被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所牽動,必須加強幼兒園、小學的聯動,促進幼兒園和小學跟家庭、社區的緊密合作。
■陳如平
近來,一些地方的社會培訓機構熱捧“小學預科”,誤導家長提前退園送孩子到幼小銜接培訓班進行學習,以期全面做好入學準備。儘管其形式有所變化,但實質是一種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新變種。
此現象初看起來表現了家長對孩子入小學後能否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的一種焦慮,擔心孩子因為沒有提前參加拼音、識字、算術、英語、閱讀的學習,入小學後跟不上,特別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作祟,産生疊加效應。從深層次看,這種新情況反映了家長乃至社會上相當一部分對“幼小銜接”教育的一種誤解,把“幼小銜接”教育當做上“小學預科”,最終錯誤應對,釀成不良後果。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學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由於兩個學段差異和變化較大,孩子從相對自由的幼兒園生活到接受系統教育的學校,需要面臨不小的挑戰。如果處理得當,就會對孩子入小學後的適應和日後的健康成長帶來有利影響,反之則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把幼小銜接列為幼兒園的重要工作,要求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但我們注意到,由於不少地方的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的缺失和不到位,導致社會培訓機構乘虛而入,加上利益驅使和商業炒作,出現了許多違背幼兒成長規律、違反教育政策的現象,“小學化”傾向日益加重,只重視知識上的片面銜接,不注重幼兒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銜接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不僅不能緩解過渡期幼兒身心發展與教育之間的衝突,反而擴大了兩者間的鴻溝。因此,幼兒園應加強對家長的教育,通過有效方式和手段,及時、嚴肅地提醒家長,不要被孩子一時能識多少字、會做多少道算術題等短時成績所迷惑,應自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將幼小銜接的教育重心放在培養兒童的情感態度、學習習慣、認知能力等具有終身發展價值的基本素質上。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5-6歲時,思維能力和理解力會有很大提升,如果能夠在玩中快樂地學習,收穫會更大。否則不科學、不系統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腦中形成了“第一印象”,上學後很不容易扭轉,給孩子日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不僅如此,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幼兒園關注小學情況多一點,小學卻不關注幼兒園的局面,形成了單向銜接、鏈條脫節,這也給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提供了“替代”空間。其實,小學是否和能否幫助孩子完成幼小銜接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除了小學工作重心下移,主動聯絡幼兒園,加強教材內容的溝通銜接外,還可指導幼兒園加強學習、行為習慣的早培養,如認真傾聽老師和父母的要求、教孩子理解老師和父母的要求、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做事拖拉、養成閱讀背誦的習慣等,特別是通過課堂行為的訓練,使孩子能夠養成正確的上課、舉手、站立、坐姿、翻書、讀書、做筆記以及下課等課堂行為,按照正確的課堂行為要求完成課堂內容的學習,以儘快適應新的學校生活。
因此,為保證幼小銜接工作不走樣、不變味,不被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所牽動,必須加強幼兒園、小學的聯動,促進幼兒園和小學跟家庭、社區的緊密合作,以正面教育,撥開“小學預科”的層層迷霧,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變了味的超前教育,還幼小銜接以本來面貌。
(作者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