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紐約小學的閱讀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卻將多學科巧妙地整合在一起,看似只是閱讀,卻涉及了地理、歷史、藝術、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
■王娟
近日,我有幸隨團考察紐約基礎教育,並參觀了紐約第四十九公校。這是一所公立小學,當我們走進一間六年級的教室,只見學生剛剛展示完自己的作品——自創的偵探故事,而教師非常友善,正在跟孩子們商量選取一個代表來朗讀自己的作品。孩子們紛紛舉手,氣氛相當熱烈。
一個小男孩被請出來,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業,教室裏不時地傳出笑聲。有學生提出問題,小男孩停下來,先回答再繼續朗讀,接著又是一陣笑聲,其樂融融。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問題,而展示者須當堂解答,再提問,再解答,類似于論文答辯,學生的思維在熱烈的碰撞中蹦出火花。
其實,這只是一堂普通的閱讀寫作課。在紐約的小學,每個班每天的課表由教師決定,涉及功能室時再由學校協調。這個班每週有三節寫作課,今天的作業是孩子們花了3周時間完成的。
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是厚厚的一疊,我們算了一下,都有20多頁呢。前面打印的是孩子已整理完成的作品,五號的字體整整5頁,後面是草稿,紅紅綠綠的,而且可以看出孩子邊寫邊改的痕跡。這既是學生的作業,也是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那麼,美國紐約小學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授課教師耐心地回答了我們的問題:
第一步,找一本經典的偵探長篇故事,指導學生閱讀,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並主要側重於人物、場景、可疑之處和解秘方法。這有點類似我們記敘文的六要素,從長篇小説中探討懸疑是如何産生並得到揭曉的。
第二步,學生自己擬訂提綱,用一個小山坡形象地表現故事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尾,每一環節用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概括。這個環節很重要,因為教會孩子做寫作計劃比寫作本身更重要。
第三步,學生根據自己的提綱開始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充分的思考與研究時間,並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隨時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至兩周的時間。學生在閱讀中研究,在研究中寫作,在寫作中反思,在反思後修改,作業寫一行空一行,方便隨時修改或記錄自己的疑問。
第四步,作業全部完成後,學生進行整體修改和訂稿,並打印出來,自己設計封面和封底,將所有資料裝訂成冊。那麼,至此,此次作業完成了嗎?不!這還只是前半部分。
第五步,小組合作,互相閱讀,完成互評表,分項寫出評語或讀後感受。
第六步,每位學生必須在全班宣讀自己的作品,接受其他學生和老師的提問,並做出解釋或回答。我們到時恰好聽到此處。
離開這個教室,我們走進了另外一個六年級教室,他們也在上閱讀寫作課,一樣的研究性閱讀,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演講。學生先選取自己認為最偉大的演講家作品,進行閱讀研究,然後分析他們是如何通過語言與聲調表達把聽眾吸引到自己設置的情境中,而後自創小説,再分小組合作,並在小組中演講自己作品中的某個場景。最後,小組推選一個學生在全班進行表演與點評。
坐在紐約的小學教室裏,我始終思考一個問題:這樣看似“拖拉”的閱讀寫作課,培養了學生的什麼方面?三個星期完成一個作業,它“高效”嗎?
不能否認,如果單從作業數量來看,這樣的閱讀寫作課堂談不上高效,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研究與分析能力卻讓我們無法忽視。三周只完成了一個作業,卻扎紮實實地學習了如何在閱讀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而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既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又離不開闔作互助,而這樣的閱讀寫作,作品質量如何其實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思維方式的改變、分析能力的提升……紐約小學別樣的閱讀教學,讓我真切地體會到在學生的學習中,過程要比結果重要,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態度、方法與能力更應該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只追求掌握知識的高效並不是真正的學習高效。
當然,這樣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的是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創新能力。掌握知識固然重要,可知識是會更新的,能力與方法則能以不變應萬變。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