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青少臺 > 首頁

打是愛?“棍棒式教育”如何杜絕

發佈時間: 2014年10月27日 16: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手機看新聞

青少欄目 >> 點擊看直播
壁紙推薦
遊戲推薦

原標題:

  ■張文燕 本報記者 蔣夫爾

  日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100中學七年級學生小傑因未及時完成作業,被數學教師田某連扇耳光體罰,致其出現頭暈、流鼻血等反應。

  目前,該市米東區教育局開除了田某,並追究了學校相關責任人責任。但如何杜絕教師和家長體罰學生,成了很多人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打不打?教師和家長體罰學生前的糾結

  從事教育工作10多年的楊梅是一名5歲孩子的母親。她對如何教育孩子更為關注,經常會在微信裏轉發一些教育孩子的文章。

  楊梅認為,打人是犯法行為,身為教師更不能變相體罰學生。2003年,楊梅初為人師,班中一名學生因為沒有認真完成作業,加上當日她心情不佳,楊梅在全班大聲訓斥了這名學生。事後,她心裏特別後悔,生怕學生出事。第二天,她主動找學生談心,向學生道歉。

  對自己的孩子,楊梅不會動手。孩子犯錯了,她簡單引導,讓孩子慢慢去體會,從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

  楊梅認為,父母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很重要,不能讓孩子看到的和聽到的是兩回事。

  市民程月莉認為,棍棒教育只能摧殘孩子,對孩子心理産生陰影,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

  烏魯木齊市某舞蹈學校拉丁舞教師王筱凡對教師打學生感到很傷心,認為孩子受到了傷害。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教師打罵,她肯定會去學校問清楚原因。作為家長,她認為教育孩子,“打打屁股可以接受,但一定要有分寸”。

  也有人贊同棍棒教育。“我是你老子,書念不好打一頓,你就知道是啥感覺了。”來疆務工的米建軍這樣教育上初中的兒子。

  2013年,搜狐網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公佈的一項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發展報告顯示,在如何看待打孩子問題上,42.1%的家長認為輕微處罰、嚇唬一下有必要;21.7%的家長認為該打時就打,讓孩子長記性;36.2%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打。這反映出中國“棍棒式成才”的傳統教育方式仍然“深入人心”。

  打是愛?讓孩子受體罰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多數家長並不希望採取極端的教育方式,然而現實卻又讓他們充滿無奈。同時,不少小學生向記者表示,自己有因不好好學習而挨打的經歷。

  烏魯木齊市某小學四年級學生付景浩説,由於自己太調皮,爸爸在家裏常備著藤條和雞毛撣子,用來“教育”自己。“爺爺是‘軍閥’,從小對爸爸就是棍棒教育,所以爸爸也用這種傳統方式來教育自己。”

    付景浩的爸爸付瑞峰説:“我們夫妻平時工作忙,兒子不好好學習,偶爾還逃課,一旦發現兒子逃課就打他。如果兒子做錯事,只要聽到我的腳步聲,就會在房間裏做好挨打的準備,讓我哭笑不得。我很無奈,但也不知道還能怎樣教育好孩子。”

    記者還發現,幾乎每個高舉“棍棒”的家長都認為這對孩子是絕對有益的,因為“打是親罵是愛”。

  新疆金揚律師事務所律師姜紅表示,“打是親罵是愛”是一種野蠻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發展自我概念的時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會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應該最愛他們的人也不一定真愛他們,從而使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産生隔閡。

  怎麼辦?不能把懲戒與體罰混為一談

  為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國家出臺《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專門法律。但“棍棒教育”的“市場佔有率”卻仍然很高。

  一項關於體罰研究的分析表明,從小遭受毆打或其他體罰的孩子,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容易對對方産生攻擊心理,會因為某件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長大後與異性交往時都會有暴力傾向。

  烏魯木齊第24小學校長李紅軍表示,體罰並不能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建立自己的正誤觀來防止未來可能犯下同樣的錯誤。他認為,當孩子做了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在社會共識中犯原則性錯誤的事情時,必要的、恰當的“打”是必須的,但是“打”要講方法、分寸和尺度。不能把懲戒變成體罰,這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行為。體罰學生,毫無疑問是師德師風的紅線,是不能突破的。防止體罰學生現象的發生,一要教育教師和家長,努力轉變觀念;二要加大查處力度,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三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讓教師的行為受到約束。

  記者了解到,烏魯木齊第100中學“耳光事件”發生後,教育局將體罰學生或以侮辱、歧視等方式變相體罰學生等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作為整治重點,同時,各學校、幼兒園組織教師向社會做出“師德承諾”。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