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張亞麗 繪
創建具有幼兒園特色的科學發現室,能帶動和推進幼兒園的教育教研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特別是對培養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經驗的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李新 楊敬慧
在與幼兒園教育特色相結合的基礎上,我園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科學發現室。這一研究室的啟用帶動和推進了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發展,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培養了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構建知識經驗的能力。在創建、發展和管理科學發現室的過程中,我們本著“保護好奇、支持探索、鼓勵創新”的精神,積極開展教育探索和實驗,為幼兒創設一個富有特色的探索氛圍。
創建有主題的科學發現室
科學發現室不能僅僅成為孩子活動的一個區域,其創建與使用要結合幼兒園的發展實際。我園一直以科技教育為園本課程,致力於開展幼兒的科技教育,所以在教研活動中,我們發動教師集思廣議,討論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富有特色的科學發現室。大家一致認為,現在孩子們興奮熱鬧的活動背後缺少一根能貫穿融合、發展延伸的主動脈,於是我們開始嘗試在科學發現室開展有主題的科學遊戲活動。
我們將科學發現室劃分出若干個區,各區分別有自己的主題內容,如“好玩的水”、“轱轆滾”、“運動和力”、“空氣和風”、“快樂連接”、“平衡小站”、“有趣的管道”等。
我們把主題分成重點研究和自由探索兩種形式,一個階段內重點研究3至4個主題,並將重點研究的主題縱向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既有獨立的任務目標,又有互相連接的節點,避免幼兒盲目選擇和重復操作。如在“平衡小站”的活動中,我們根據幼兒能夠完成的目標,制定了主題遊戲的目標和計劃,並將主題劃分成探索區、製作區、分享區和體驗區等。幼兒進入科學發現室後,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引導他們自由選擇主題遊戲,並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在這裡,幼兒不僅動手,而且還要動腦;教師在與孩子共同探索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獲得成長。
創設可變化的活動空間
科學發現室是孩子主動探索、自由發展的空間,所投放的設備應該為幼兒充分活動、自主發展提供保證。我園大膽創新,利用玩具櫃等設備創設了富有變化的活動空間。
教師設計了適合科學發現室內不同主題與活動區使用的櫃子,包括開放式的和半開放式的。這些櫃子都是可活動的,我們根據幼兒操作活動的需要,將這些櫃子擺放在科學發現室的不同區域內,既可以任意變化、組合,也能夠對活動區域進行分割,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櫃子的功能。
一般來講,低矮的開放性櫥櫃方便幼兒自己取放材料,有利於幼兒自主的探索活動,所以,在科學發現室裏我們多選用這一類櫥櫃。開放式的櫥櫃下面是存放活動材料的封閉櫃子,便於材料的調整與更換。
教師還需要在玩具櫃內擺放科學區的材料,小型操作材料如平衡小玩具、小燈泡、乾電池等,可以按主題存放在筐子或者托盤裏,貼上標簽後再擺放到櫥櫃中。有些需要幼兒合作的活動內容,我們提供了大型的操作桌和操作場地。一些大型的操作玩具,如轆轤井、壓力井、水車等,就直接擺在了地上。
因為科學活動內容豐富,有的需要水,有的需要電,有的需要黑暗或光照,所以,我們注意將相關的活動安排在靠近水源或電源的地方;有些彎管實驗、傳聲筒實驗材料等直接固定在墻上;連接的玩具、齒輪等可以固定在箱子裏面……合理的擺放、佈局,富有變化的空間更加方便和適合孩子使用。
圍繞主題投放多類型活動材料
幼兒開展活動,主要是依靠材料來進行的。根據主題目標和計劃,我們對科學發現室的材料進行適量的投放,其中大部分活動材料是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自製的成品和半成品,如紙筒卷、飲料瓶、石頭、種子、線繩等。我們在每個班級都設立了“百寶箱”,鼓勵幼兒將收集的廢舊材料投放到科學發現室裏使用。
在目前科學發現室開展的“好玩的水”、“快樂連接”、“平衡小站”等幾個主題活動中,我們主要投放了兩類材料:一類是操作型的材料,如水車、套環、陀螺、平衡玩具及各種操作工具;另一類是製作活動中需要的輔助性材料,如筷子、紙板、飲料瓶、橡皮泥、石頭等。“平衡小站”中的“蔬果桌”,我們用孩子們熟悉的土豆、蘋果等搭建,“平衡玩具”是孩子們收集的各種一次性紙杯、網球、紙板、瓶蓋等。幼兒在運用自己所熟知的物品進行探索時興趣濃厚,百玩不厭。
此外,我們投放了許多便於孩子觀察的動物標本、植物根與葉的解析圖片、人體模型等,還有孩子可以動手操作實驗的顯微鏡、溶解器及與聲光電有關的操作材料等。材料的豐富性使孩子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既打開了孩子探索科學知識的大門,又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加之教師在活動中給予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孩子能很快理解一些科學現象與原理。
我們把材料進行科學擺放,分類型、分難度、分年齡段、分層次地投放,以適應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不同能力的幼兒。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主題目標計劃和幼兒興趣定期或不定期地調整與更換。“多類型”的活動材料,使科學活動室更具有屬於我們自己的特色。
佈置“會説話”的文化墻
要成為學前教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科學發現室要有自己的文化體現。在各主題活動區域中,墻面上展示的是與主題有關的各類知識,如“平衡小站”內展示的是有關平衡的圖片,雜技、平衡木、天平稱等,就連進區卡也是與主題有關的平衡小熊。
科學發現室的墻壁懸挂著孩子參與實驗探究、操作過程、實驗結果的照片,每張照片下面附有孩子的語言或説明。我們還在探索區提供實驗操作步驟和方法的示意圖,在製作區和拆裝區提供製作的流程圖。製作流程圖能很好地解決“教”與“學”的矛盾,幫助幼兒直觀地了解作品的結構和製作方法,這樣既縮短了教師反復講解的時間,又增加了幼兒自由探索和自我學習的機會,
同時還能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更重要的是,在看示意圖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幼兒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發展了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分層次”科學使用與管理
科學發現室的創設不能流於形式,要成為實實在在為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場所,因此我們制定了使用制度、活動時間、分配規則等。例如:科學發現室中的所有材料按照年齡進行分層標記,一個星星代表的是小班、兩個星星代表的是中班、三個星星代表的是大班,每一種材料都有糾錯標記,孩子們在進行活動中不會混淆,取放有規則,教師指導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使用的工具托盤上用工具圖片進行對應,在不同的主題區域中用主題特色標記圖進行對應。
標記的使用,讓不同年齡和水平的幼兒都能夠輕鬆地將操作材料“對號入座”,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形成了良好的操作習慣。
每一個主題教育我們都投放了大中小3個年齡班的材料,每一類材料都是由易到難,例如“管道連接”主題活動中,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投放了3種操作材料,小班的玩具管道連接、中班的大型號吸管和小鐵珠、大班粗細不同的吸管和大小不同的鐵珠以及PVC管道和彎頭。
能力強的孩子掌握了自己年齡段材料的操作後可以嘗試難度大的操作,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從最基礎的操作開始一步一步進行探究。科學發現室真正體現了關注全體幼兒,無論是能力弱的孩子還是能力強的孩子都能夠“吃飽”。
科學發現室供全園幼兒共同使用,所有教師都是管理者,每一位教師在活動結束後自覺帶領孩子進行整理。對於使用完的材料,教師要及時修補和再次投放,這種有效循環使活動室內的材料實現了集中與共享,既避免重復投放的資源浪費,又讓材料更充分地發揮其作用,使各種資源能夠取得最大效益。
總之,好動是幼兒的天性,活動是幼兒與環境互動的形式,科學發現室能夠給孩子們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更加豐富的操作材料和實驗材料,孩子們通過親身操作,會感受到科學教育活動的無窮奧秘和樂趣。而我們將進一步發揮科學發現室的教育優勢,更深入地挖掘其教育價值,開展更多富有創意的教育實驗,創建更富特色的科學發現室。(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港西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