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給孩子提問,適當地運用技巧也很關鍵。楊謹老師給父母提供了一些溝通技巧。
問小不問大
很多父母愛問一個很大的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説非常大,孩子不會跟大人似的給出一個總體評價,他們有的是具體的感受,比如被老師批評時很難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覺得很開心。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裏,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情。這種宏觀的問題讓孩子很難回答。還有的父母會問今天學了什麼,這也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問題。孩子在園裏有好多活動,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內容,孩子該從何説起呢,這無疑給孩子一個難題。所以父母要從小處著手,比如問孩子,“今天有畫畫課嗎”,“畫了什麼”,這就是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習慣於對孩子的行為直接作道理上、規範上的評價和糾正,總覺得這是教育,這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其實,這也會讓孩子不願跟父母説話。楊謹老師説,要先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説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比如孩子回來説今天中午有個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否定孩子説,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説了,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一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那樣呢,你當時在想什麼呢……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説。只有孩子願意説,溝通才能延續下去。
從別人的故事開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可以先問孩子有關小朋友的情況,比如今天甜甜來幼兒園了嗎,你跟她做什麼遊戲了。孩子聽到這樣的問話,會自然地説起別人的故事,甚至還會滔滔不絕。因為孩子在説自己的故事時,會時刻注意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態度,是認可還是反對,這事關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而説人家的故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不會招來任何説教和指責。趁孩子説得起勁,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問問他做了什麼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裏發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於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蹲下來跟孩子説話
“蹲下來跟孩子説話”,是楊謹老師非常強調的溝通方式。她認為蹲下來,對孩子來説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也意味著家長放下權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為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父母為什麼蹲不下來呢?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有些善於溝通的父母,善於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信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兇巴巴地跟孩子説話,這是為什麼呢?“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內心有一個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願意去碰觸,看著孩子的某些情緒,自己就偽裝一個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為他不知道怎麼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為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啟用父母曾經的做法。”
那麼父母又怎樣才能真正蹲下來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來跟孩子説話,該從何著手呢?楊謹老師建議父母開啟自己個人的心靈成長之旅,梳理自己。現在社會上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不妨嘗試走進心靈成長工作坊,或走進心理諮詢室,讓專業人士幫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這一生是怎麼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時候有什麼遺憾,有什麼未完成的願望,內心深處有什麼渴望,思考怎麼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怎麼更好地面對孩子。
但現在很少父母會在自己的心靈成長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報興趣班,參加各種才藝考試。但其實這裡有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內心是一條乾涸的河流,怎麼可能勻出水來供給別人。給孩子的愛也一樣,自己內心都沒感受到愛,因為工作、家庭時常被煩燥困擾,怎麼能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呢,自然地蹲下來、溫柔地對待孩子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如果父母把自己梳理好了,生活就會有更合理的規劃,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的優先級就很容易區分開來,處理大小事情的時候會有條不紊,處理某件事情時不會牽掛其他,於是也會有更好的狀態對待孩子。
本報記者 胡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