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內蒙古天保十年再看林區 >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1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內蒙古日報
3年時間內將遷出7600多人,恢復植被4600余畝。一個林場將永久地消失,一片茂密大森林將重新出現——
“這裡生活十分清苦,孩子沒地方上學,老人沒地方看病,電視沒有信號,房屋破舊不堪,文化娛樂設施幾近空白。能過上城鎮的生活,是大家多年來的願望”。坐在自家的土炕上,原林場黨支部書記、退休老人崔建民與記者嘮起了家常。
7月上旬的一個下午,我們來到達賴溝林場,偌大的三層辦公樓人去樓空。登樓臨窗遠望居住區,隨處可見斷壁殘垣。林場大部分住戶已經搬走,有的正在搬家,一些搬遷平整後的土地栽上了樹苗,透出新綠。這裡正在實施生態移居工程,擴大生態無人居住區。達賴溝林場所有住戶將於今年底搬遷完畢,這裡所有的建築、道路等經過平整和恢復植被後,都將不復存在。達賴溝林場,以後只能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金河林業局達賴溝林場興建於1958年,是該局最早建場的主伐林場,去年9月併入金林林場。50多年來,林場為國家累計生産木材200多萬立方米,鼎盛時期年木材生産量達10多萬立方米,人口4000余人、1000余戶;有5個主伐工隊、6個營林工隊、貯木場、運輸隊、燒材站、加工廠、衛生所、護林隊、電視臺等近20個基層隊段級單位,中小學在校生多達1500多人。近年來,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和可採資源的減少,林場居住人口逐年減少,到去年底,只剩下了60多戶,其餘800多戶住房都空著。學校學生也越來越少,2008年全校只有4、5個學生,老師卻有10多個人。
崔建民今年70歲,他1964年就來到了達賴溝林場工作,在這裡生活了46年。老人領著我們來到兒子剛搬走的家,指著一面倒塌的墻壁説:“這就是林區的板夾泥房,已有三、四十年了,這種房子每年上秋都要抹一次墻面,即使這樣冬天還是四處透風。現在好了,兒子搬到林業局了,我在林業局也分了一戶新房,晚年也能享享福了。”見到退休老職工金丕珠老人時,老人正背著手在林場四處轉悠。“我採了一輩子樹,採、集、歸、裝、運幾大工種我都幹過。聽説要把林場騰出來種上樹,雖説故土難離,但我還是舉雙手贊成,是到了該保護林子的時候了。”老人説局裏已經給他和老伴分房了,舊房換新房,一分錢不要。
金丕珠老人所説的舊房換新房,是林區正在實施的棚戶區改造工程。正在現場指揮基層單位義務勞動的金河林業局局長宋德才告訴記者,林場的住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移居金河林業局局址的樓房或平房居住,也可以選擇在根河市或牙克石市的棚改房居住。林業局計劃用2—3年的時間,抓住國家實施棚戶區改造的大好機遇,爭取將在林場居住的7600多名職工家屬全部移居到局址,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達賴溝林場目前已搬遷拆除住房770戶,全部拆遷工作於今年底完成。
據宋德才介紹,金河林業局最多時有8個主伐林場,“天保工程”期間將8個林場撤併為4個,擴大無人居住面積3000余畝。今年,林業局對包括達賴溝在內的三個山場居民實施生態移居,共計有2073戶居民與林業局簽訂了移居拆遷協議。林業局本著拆遷一塊,清理一塊,綠化一塊的原則,及時植樹造林,恢復植被,全部移居後可恢復植被4600余畝。
就要離開達賴溝了,記者頻頻按動相機快門,希望盡可能記錄下這個林場即將消失的一切。我們相信,過不了多久,這裡又將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
採訪手記:
一個林場就要永久地消失,採訪中記者心中難免有些酸楚。畢竟,那裏是幾代林業人為之拼搏奮鬥,為之流淚流汗,生活過戰鬥過的地方,是曾為國家輸送過大量木材、創造過輝煌的地方。然而,林場撤銷居民搬遷勢在必行。
從生態建設的角度考慮,林業建設的目的不是為了毀林而是為了護林,還林場以本來生態面貌,是對生態的最大保護。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考慮,撤並林場、精減機構、節約支出,是為了減少資源浪費,降低企業管理成本。從職工利益的角度考慮,林場房屋破舊、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就醫難、上學難,職工家屬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低下,把林場職工家屬移居到城鎮生活,舊房換新居,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就醫看病、子女上學等問題迎刃而解。有朝一日,當林場恢復了自然原貌,那一定是林業人對國家生態保護做的又一次貢獻。(記者 劉玉榮 通訊員 張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