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內蒙古天保十年再看林區 >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這裡具有五大生態戰略地位優勢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19: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期,我們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調研考察後認為,在我國現有天然生態林中,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生態地位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要改變“常識”。過去總認為大興安嶺在黑龍江境內,其實不然。大興安嶺95%以上的林區面積分佈在內蒙古東北部,大約14萬平方公里,其中只有1萬平方公里散落在黑龍江境內。在內蒙古東北部的林區,大約11萬平方公里分佈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管轄境內, 2萬多平方公里分佈在內蒙古各盟市地方林管局管轄範圍內。

  其次,大興安嶺主脈縱貫內蒙古大興安嶺全林區,境內有河流779條和多處濕地,是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松花江的水源涵養地;其森林生態是東北糧食主産區和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天然屏障。

  第三,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直接影響調節著我國華北、東北、華東等局部地區氣候條件,以及全國局部地區氣候帶生物多樣性的氣候差異和氣溫差別;是我國最大集中連片的寒溫帶明亮針葉原始林生物基因庫。

  第四,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佔國有林區的10.9%,佔東北、內蒙等古四大重點國有林區的32%,森林蓄積量佔全國國有林區的12%,佔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的33.5%。森林年生長量達1200多萬立方米,潛力生長量在1700萬立方米左右,居國有林區之首。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生態地位對履行我國政府到2020年森林面積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增長13億立方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40%--45%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承諾具有現實和重要實踐的意義和作用。

  最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邊境境外戰略資源十分豐富。內蒙古大興安嶺與蒙古、俄羅斯毗鄰,邊境線長440公里,其中阿爾山林業局與蒙古國邊境線長80公里。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毗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是世界罕見的資源寶庫,蘊藏著俄羅斯3/4的資源:潛在能源儲量80%;礦物燃料動力資源的75%;石油儲量60%;天然氣儲量80%;動力煤儲量90%;煉焦煤儲量70%;木材儲量76%,這裡應是我國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對外經濟開發與合作的重要目的地。

  在調研考察中,我們還發現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這五大生態戰略地位優勢的驅動下,為開發建設和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做了許多工作。

  工作之一:林區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巨大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呼倫貝爾市、興安盟所轄的9個旗市境內,東部與黑龍江相連,西部依臥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部與松花江、嫩江平原邊緣接壤,北部和西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南北長696公里,東西寬384公里,縱長橫短,北寬南窄。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業生態主體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佔大興安嶺林區總面積的47%。有林地面積8.22萬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8.87億立方米,各項數據指標均居全國國有林區第一位。現有70%的森林被列為國家重點、一般公益林,實行全封閉保護和限制性開發,其中有110萬公頃從未開發的原始林。區域內有人口100多萬。

  自1952年開發建設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為國家、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的保障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累計向國家提供了1.78億立方米木材和大量林副産品,直接上繳利稅費16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3.8倍。累計造林18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局初的56.49%提高到目前的77.99%。據全國森林資源第六次、第七次連續清查結果顯示,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十年來,林區有林地面積凈增67.45萬公頃,灌木林地凈增27.46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增加1.2億立方米,森林蓄積凈增1億立方米,達到8.87億立方米,恢復到開發建設初期水平。新增林地面積和增加的森林蓄積折算直接經濟價值達700多億元,相當於天保工程同期投入的9.4倍。據專家研究結果表明,森林每年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1.62噸,林區僅新增森林蓄積可吸收二氧化碳2.2億噸,釋放氧氣1.93億噸,按國家發改委指導價格每吸收1噸二氧化碳8美元計算,碳匯價值約17.6億美元(折人民幣120億元)。

  幾十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一直是中央和自治區派駐在大興安嶺國有重點林區履行林業行政職能和承擔森林護管開發種植生産等各項工作任務的單位。1995年,在林管局的基礎上將經營職能部分整合組建成了內蒙古森工集團,是國務院確定的首批55戶試點企業集團之一,同時保留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的職能和名稱,大興安嶺林管局和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是一個機構兩種職能。現有企事業單位42個,有職工約20萬人。

  此外,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還高度重視與對俄羅斯經濟技術合作發展,1999年以來,先後有得耳布爾、庫都爾等8家森工企業與俄羅斯赤塔州、伊爾庫茨克州、阿穆爾州等相關企業簽訂了23個森林採伐項目合同,企業累計投資1455萬美元。由於俄方投資環境問題和缺乏對外開發經驗等問題,對俄森林資源開發工作一直徘徊不前。2007年林管局(森工集團)新班子改制組建後,按照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國家對外經濟技術開發政策,先後組建了烏爾旗漢、圖裏河、阿爾山森工公司等3家森工企業新體制的赴俄採伐公司,年生産木材15萬立方米,實現銷售收入13978萬元,實現利潤2003萬元,外輸勞動力344人,在4個月的可生産期內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為積極推進對俄資源開發合作、擴展發展空間提供了有益借鑒。

  工作之二:木材市場低迷林區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2009年,在木材市場低迷、售價大幅下滑,主營業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上下一條心,克服支付大額改製成本的窘境和困難,面臨棚戶區改造配套、職工增資等諸多困難和壓力,依靠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管理、節約開拓的主導思想精神,保證了生産經營的有序進行和各項經濟目標的任務如期完成。在克服困難和解決壓力的這一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全力以赴抓好可用木材的生産銷售。在嚴格執行資源管理各項政策的前提下,圍繞市場抓好調查設計和可用木材生産,合理調整材種結構,使用創新設計採伐工藝流程,全面推行原條下山和貯木場效益造材,提高了優質材種和暢銷材種比重,主伐原條進場率達到78.6%,同比提高5%,森林資源採伐消耗利用率提高10%,經濟材比重提高15%,實現了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雙提高”。加大木材營銷力度,提高市場預判和快速反應能力,適時調整銷售策略,實施精細化銷售,多方協調鐵路部門增加運力,大量壓縮庫存,使有限的木材實現效益最大化。

  二科學調配資金保證重點工作和正常生産經營。面對諸多大額新增支出事項,集團公司從大局著手,創新聚財、生財、理財理念,盤活用活資金,如期支付了改制剝離企業轉辦社會職能改革所承擔經費2.54億元,支付棚戶區改造配套資金2.85億元,為在崗職工增資6136萬元,新增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等資金1.5億元,雙新建設投入資金7715萬元,支付改制人員一次性安置、債務清理等5000萬元,以及熱電、公路移交一次性投入各項費用5000多萬元,確保了重大改革、重點民生工作的順利推進。各單位精打細算、鬆緊得當,確保了各項生産經營的正常進行,確保了職工工資的正常發放,確保了各項上繳資金的如期完成。

  三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利用金融危機對企業管理的倒逼作用,豐富“企業管理年”活動內涵,注重制度建設落實,注重創新管理學習成效等手段,推動企業管理全面提升。集團公司和各單位出臺了關於資金、公務用車、設備管理、項目建設、職務消費等一系列管理規定,使林區各項管理制度更加規範和完善。在管理實踐中,各單位實施了吊橋安裝電子計量器,提高單車載量;運用微機判讀技術對貯木場出入庫進行管理,減少裝車誤差;嘗試“木材生産作業招投標制”,增加成本投放透明度;成立財務結算中心,減少財務費用等諸多創新管理辦法措施,使管理工作在創新中得到提高。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管,推動由事前計劃、事後考核,向中途控制管理轉變,實行了財務會計電算化聯網管理,提高了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為規範資産、資金管理,科學經營決策創造了條件,確保企業經營始終處於可控狀態。科學經營資産,通過改制剝離處置和盤活了大量閒置資産,移交了非經營性資産和低效資産,通過加強報廢資産處置和變現管理,使企業的資産結構得到優化。加強規劃、基建項目管理,嚴格履行各項管理程序措施和制度,切實維護工作計劃的規範化、合法性,確保資金投向,加強工程造價和質量管理,全面落實了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

  全面加強能耗管理,科學標定能耗定額,重點能耗單位全部建立了煤、油、電消耗統計臺賬,全年共節煤4430噸、油286噸、電100萬千瓦時,實現萬元産值能耗下降5%。加大節支力度,嚴控可變費用,全年實現增收節支3000萬元。加強審計管理,兩級審計完成項目198個,糾正違規金額1.04億元,收繳違紀資金314.7萬元,挽回經濟損失894.3萬元。加大對“小金庫”的清理取締力度,共清理糾正“小金庫”資金490萬元,收繳違規違紀資金70.6萬元。建立健全了安全生産責任制,加大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整改力度,全年沒有發生重大安全生産責任事故。

  通過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林區經濟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全年實現林業産業總産值34.2億元,同口徑增長24.86%;主産品木材銷售251.8萬立方米,平均售價654.48元/立方米,比計劃提高4.48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5.4億元,同比增長74.4%;管理費用較上年減少7314萬元;實現全部營業收入22.2億元;實現利潤7586萬元;資産保值增值率102.3%。全面完成了各項生産建設任務,兌現了經營目標責任狀。

  工作之三:林區22個民族和諧共處攜手並進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當地祖屬大興安嶺的人口主要是蒙古族、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林區的開發建設,有部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遷居到林區,現有民族22個。

  鄂溫克族主要居住在鄂溫克自治旗,總人口2.6萬多人,大興安嶺上只居住著一個使鹿部落,現已全部移居到根河市境內。鄂倫春族人口主要居住在鄂倫春自治旗,總人口3000多人,少數人作為林區工人分散在林區各地。華俄後裔主要聚居在額爾古納室韋、鄂倫春民族鄉和黑山頭鎮,有一部分散居在莫爾道嘎林業局林場和農場,總人口5000多人。1996年以前林區內生活的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主要以狩獵為主,散居生活。1996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禁獵,鄂倫春和鄂溫克族獵民主動放下獵槍走出森林,“化身”為農民,轉變了生産生活方式,生態意識不斷增強,主動融入到林區生態文明、改革發展建設中,為林區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多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各民族之間和諧共處、交流融合、攜手並進,為開發建設和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以推動區域經濟共同繁榮,帶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為己任,從政策爭取、項目支持、資金扶持等多方面對少數民族的發展進行全力幫扶,提供物質幫助和精神激勵。

  近兩年來,共為少數民族自治旗爭取文教衛生專項投資1631萬元,爭取多种經營項目投資700多萬元,爭取國家生態投資8339萬元,為國家棚戶區改造和生態移居工程配套10223萬元,並投入600萬元用於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建設。同時,林區所屬各單位也積極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建設,大大支持和促進了少數民族區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記者李德金 通訊員安國通 薛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