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經視訊

【砥礪奮進的五年】潁河源頭夜訪貧困戶

三農 來源:河南日報 2017年06月16日 16: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伏牛山下潁河的發源地,有一個回漢群眾交錯居住的村落——登封市石道鄉西窯村。

  6月14日晚,驅車行駛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不遠處,蜿蜒的燈光像一條玉帶,把夜幕中的山村裝扮得分外明亮。

  “咱們走的這條路是新修的水泥路,路燈也都是太陽能的,如今的西窯路暢燈明、村容整潔,去年底已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登封市委宣傳部駐西窯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張雪霞介紹起精準扶貧帶來的變化。

  西窯村地處登封偏遠山區,石厚土薄。全村共有333戶、1595口人,大部分群眾靠傳統種植、養殖維持生計。“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去年底脫貧22戶,今年又精準識別4戶,現在貧困戶還有7戶。”在村兩委大院的脫貧攻堅辦公室裏,張雪霞從文件櫃裏抽出一個個貧困戶檔案夾,裏面整齊地碼放著精準扶貧明白卡、脫貧幫扶計劃等項資料。

  與不少貧困村相似,在西窯村的貧困戶中,因病致貧佔了大頭。史謙和一家便是其中一例。

  史謙和今年63歲,家住在村口。“謙和,俺們來看您了。”村黨支部書記曹蘭英是個大嗓門,在她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史老漢家。院裏黑漆漆的,只聽到有人在忙活著喂牛,停了片刻,一位老漢出來招呼,把我們往屋裏讓。

  貧困的發生是動態的,災難有時來得猝不及防。圍坐下來,史老漢講起了一家的遭遇:他長期患有重症慢性病,屬於半勞動力;兒媳前幾年做過開顱手術,除了能做飯之外,其他什麼活兒也幹不了,兩個孫女正在上小學;原本做建築工養家糊口的兒子去年突發精神分裂症,家裏的“頂梁柱”倒了,到處舉債看病,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這是去年新蓋的房子,只拉起了整體框架,還沒來得及粉刷裝飾,家裏就突發變故……”曹蘭英插話道。

  不過,國家的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讓史老漢一家看到了希望。“村裏為俺家辦理了重症慢性病醫保卡、殘疾證、低保、教育扶貧補助等,幫助俺們走出困境。”史老漢頗為激動地説。

  “動真情、用真勁、扶真貧,就是用‘繡花’的功夫讓貧困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扶貧政策的紅利。”置身脫貧攻堅一線,張雪霞感觸很深。

  扶貧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史老漢是養牛能手,曹蘭英在一旁出起主意來:鄉政府決定發展養牛産業,西窯村水草豐茂,村裏會積極幫助他參與政府組織的貼息養牛致富項目,助力持續增收。

  張雪霞在一旁也滿懷憧憬地説,未來,西窯村還將逐步化山區劣勢為優勢,丘陵坡地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臨近水源和公路的耕地改種蔬菜,發展無公害蔬菜大棚、訂單養殖;挖掘整理西窯村隱士文化資源,發展農業休閒觀光産業。

  西窯村是潁水之源,有隱士湖的湖光山色,有富有回族特色的風味美食,有原生態無污染的糧食果蔬……沉醉在未來幸福美好的前景中,史老漢臉上露出樸實的笑容。

  走出史老漢家,對面是落成不久的村文化廣場,路燈投射出明亮的光芒。村口潁河水叮咚流淌,史老漢家的兩個孫女和村裏的孩童在廣場上追逐嬉戲,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聲。這笑聲回蕩在寧靜山村的夜空中,回蕩在人們期盼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心田裏。

實時熱點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