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從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繼續向西行,至湖北關,連排醒目的兩層小洋樓分散在道路兩側,這裡就是著名的湖北西北門戶——湖北口。
歷史上湖北關一帶是秦楚之間重要的糧道和商道,過往的鹽商茶商在這裡歇腳駐足,官差郵差在這裡飲馬加料。時間飛逝,歷史更迭,一代代村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曾經聚集在關口內外的小驛站,慢慢演變成供人居住的土坯房,如今又被連排的民族風情樓取代。
村民楊財華的老家在十里之外的牛頭嶺,他家是間簡陋的土坯房,夏秋時節,有時吃著飯,房頂上的蟲能掉到碗裏。年輕時,楊財華最大的夢想就是能住上樓房。
“從草房到磚房到樓房。”在楊財華的記憶中,坎子山村村民的住房經歷了4次大變革。
1985年,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帶領著村民,把茅草房變成磚房。前後時間跨度8年之久。“蓋一間房需要3000塊瓦,全村150多戶人家,要耗費近40萬塊瓦。”楊財華説,附近沒有磚瓦廠,這些瓦,都是村民在自己研製的小土窯燒出來,再背到家。
2008年,坎子山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建成搬遷扶貧小區兩個、24套住房,小區實施場地硬化、綠化,公廁、垃圾池全部配套。楊財華成為第一批住戶之一。
2014年,推進民居改造工程15戶,全村100多戶村民的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到了去年,坎子山村推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首批共有47家、148人可以搬進交通更加便捷的新樓房。
搬下去後生計如何維持,也成為一個大問題。
魏登殿帶著記者看了100多畝荒地,今年將平整出來,分給搬遷戶耕種。此外,聯合國國際農發基金給搬遷戶每戶補助2.2萬元,建羊欄,並配十幾隻種母羊。“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不走出那一步,只能永遠困在原地。”
3年前已經搬進新農村的魏高印在村裏第一個開起農家樂。上半年,魏高印陸陸續續接待了十幾桌遊客。駐村幹部給他出主意,置辦幾張特色餐桌,把家裏客房再裝修一下,做民宿。等到今年十月村裏的景區開了園,周邊省份和本省的客人會越來越多。
李意蓮今年八月就要住進新房了,“以前全家7口人擠在60多平方米的地方,羊欄挨著廚房,廚房和臥室在一起,不衛生。搬進樓房,可就省心多了。”
魏登殿對記者説:“40多年前我當上村幹部,心裏頭最想幹的一件事,就是改善大家的住房條件。居住條件改善了,人才有精神頭去好好發展事業,才能一天過得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