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全國婦聯宣傳部
承辦:央視網
  • /
    25年前,曾祥來老人從台灣回到了的故鄉——湖南省辰溪縣洞潭村。25年間,曾祥來一家累計出資200萬元,為村裏修建公路,為困難鄉親購買耕牛、修葺房屋,資助了近百名貧困學生。當地人親切地稱曾祥來為“台灣爺爺”。
  • /
    1930年3月,曾祥來生於洞潭村一個普通的農家,他10歲喪父,19歲參軍,後來輾轉到台灣澎湖。23歲時,曾祥來與一位台灣姑娘結婚。圖為曾祥來和兒孫們在一起。
  • /
    因思念故鄉,1988年冬天,曾祥來夫婦回鄉探親。當看到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時,他的心裏很不是滋味。圖為曾祥來家鄉人的早年照片。
  • /
    三個月後,曾祥來回到台灣,與家人商量為家鄉捐款的事。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曾祥來踏上了改變家鄉面貌的道路。圖為早年曾祥來在家鄉劉曉廣場公園留影。
  • /
    1989年下半年,曾祥來夫婦出資10余萬元為家鄉人修了一條鄉間公路。接著,曾祥來還幫助鄉親們修葺了舊茅屋,為徒手挖田的老鄉買來了耕牛。圖為曾祥來出資修建的鄉村公路。
  • /
    在家鄉居住的日子裏,曾祥來發現村裏居然還有幾個因家裏貧困而輟學的孩子。夫婦倆意識到“扶貧”不如“扶智”,於是,他們開始對經濟困難的孩子予以全額資助。圖為早年曾祥來夫婦帶著受助學生一起攀登沅陵鳳凰山。
  • /
    1990年,曾祥來在辰溪縣城租了房子,免費給孩子們提供住宿。曾祥來還親自給孩子們當起了“陪讀”。1993年,為了讓貧困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學習壞境,曾祥來在辰溪縣柳樹灣耗資18萬建了一棟4層樓房。圖為早年曾祥來和受助孩子在辰溪縣的家中吃晚餐,孩子們爭著為老人夾菜。
  • /
    曾祥來最多曾同時包攬過18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同時為他們洗衣、買菜、做飯,成了孩子們的“全職保姆”。2002年,曾祥來花20萬元購置了一棟“愛心樓”,圖為“愛心樓”外景。
  • /
    曾祥來的八十大壽特意選在辰溪縣舉辦。“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根本上改變家鄉貧窮與落後的面貌,便是自己最大的幸福。”這是曾祥來經常對子女們説的話。如今,遠在台灣、香港的子女看到老人活得這麼快樂,也欣然接下了愛的“接力棒”。
  • /

走在家鄉路上的台灣爺爺

供圖/湖南省婦聯 責編/楊小淼
責編郵箱/1714523629@qq.com

【媒體轉載須經央視網及作者授權】2015/1/4

“台灣爺爺”的助學之路


        (通訊員易佳 報道)“凡少小離家的人,都有一份永遠也化不開的濃濃的鄉情。”不論外面的世界多麼的精彩,那一份濃濃的歸根之情也都牽引著旅居在外的遊子回家。“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而讓家鄉更美,讓親人生活的更好也成為了在外遊子鄉情的凝聚。在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的“台灣爺爺”曾祥來老人更是用自己的行動將鄉情昇華為無私的大愛,台灣爺爺的稱呼和老人傳奇式的人生也在海峽兩岸廣為傳唱。

      1930年3月,曾祥來出生在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裏,10歲時父親去世,他過早的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而當時動亂的時局更是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1949年,19歲的曾祥來被當成壯丁抓去國民黨軍隊充軍,後隨軍輾轉到達台灣,隨後開啟了長達40年的台灣生活。在台灣,他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生活富足的他魂牽夢繞的還是他的故鄉,這一灣淺淺的海峽,卻讓回鄉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

      1988年,“准許大陸老兵回鄉探親”政策的出臺,讓曾祥來的回鄉夢得以實現,當年冬天,在老伴的陪同下,他第一次回到了家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家裏的親人除了一個堂兄外都已經去世,遠房親戚和當地的鄉親們為他辦了隆重的歡迎大會,曾祥來也在相親們的熱情中,在自家老屋過了一個畢生難忘的春節。

      第一次回鄉過後,曾祥來看到自己的家鄉依舊閉塞貧困,他便萌生了為家鄉修路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妻子和兒女的一致贊成,於是在1989年下半年的第二次返鄉中,曾祥來出資10萬餘元,為村裏修建了一條鄉間公路,還出資幫助鄉親們購買更牛和修葺房屋。這一次回鄉,夫妻倆在老屋裏住了三個月,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家鄉的實際情況,尤其是當他發現村中好多孩子都輟學在家的時候,更是為他們感到深深的擔憂,因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讓他們從貧窮當中拜託出來。

      可是改變這種現狀不是單純的經濟資助就能徹底改變的,家長的觀念不改變,孩子的求學環境部改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三個月後他回到台灣,與家人商量資助輟學兒童時,得到了家人的贊同和支持,家裏人還幫助他出謀劃策,也是從此開始,他便踏上了資助輟學兒童的道路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停止。

      讓輟學兒童重新上學,除了經濟條件之外,首要問題是要解決家長的觀念問題,讓他們願意把孩子送到學校。曾祥來本來覺得有了自己提供經濟支持,勸説應該是十分容易的事,可是沒有想到,家長們不但依舊認為上學沒有賺錢有用,而且對於他助學這件事的持續性也是半信半疑,與其將來還是讓孩子輟學出去賺錢,還不如現在送出去。面對這一情況,曾祥來沒有退縮,他耐心的勸導家長,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以自己的遠方侄子曾德斌為突破口,親自將他送到縣城小學,並就近租了兩間房子,親自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棄繼續勸説家長們,最終,許多家長被他的耐心和決心感動,願意讓孩子們重新回到學校。

      1990年,60歲的曾祥來正式退休,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一年在大陸要待10個月,以保證更好的陪伴孩子們讀書。不久之後,隨著受到資助的人越來越多,縣城裏的兩間房子已經住不下了,於是在1993年,曾祥來花費18萬元,在陳溪縣城的柳樹灣建起了一棟4層樓房,供更多的孩子們居住。在這種付出行動的巨大愛心感召下,家長們紛紛同意將自己的孩子交給曾祥來,就這樣,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全村所有的輟學兒童全部勸回到學校讀書。附近其他村子的家長也願意將孩子送過來,就這樣,柳樹灣的房子裏面最多住進了18個孩子,而曾祥來也包攬了這些孩子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用。而這棟樓房也被鄉親們親切的稱為“助學樓”,每到夜幕低垂,“助學樓”裏傳出朗朗讀書聲的時候,曾祥來也倍感欣慰。

      1996年,落成僅3年的“助學樓”在當地百年不遇的洪水的侵襲下,財物損失殆盡,當人們都覺得曾祥來的助學之路止步於此的時候,他卻沒有退縮,一邊繼續助學,一邊思考新的住處。2002年,曾祥來在聽説縣城二中附近有房子出售的時候,二話不説用20萬買下,在這裡新建的樓房則被相親們稱為“愛心樓”。

      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曾祥來在營養搭配上十分用心,他自己親自負責孩子們的飲食起居,平衡孩子們的營養,新鮮的水果蔬菜,雞鴨魚肉從不間斷。不僅如此,他還輔導孩子們的功課,幫助他們解答問題,照顧他們的需求,排解他們的困難。作為一位慈祥的老爺爺,曾祥來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充當著家人、朋友、老師的多重角色,每一個在他身邊成長的孩子,都與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稱為了孩子們心中帶給他們希望和快樂的“台灣爺爺”。

      20多年來,曾祥來資助了近百名輟學兒童,累計出資200萬元,花光了老人畢生的積蓄,看到這種情況,他的家人不但沒有出面阻止,反而全力支持。每到資金緊張的時候,遠在香港、美國的兒女都二話不説匯錢過來,幫助他讓他的愛心事業能夠繼續前進。老人説過,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在,他的助學事業就將繼續。

      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曾祥來老人依然在繼續資助著輟學兒童,他用他的拳拳愛心重新勾畫了這些孩子的未來。這是一位歸鄉遊子對家鄉的無線熱忱,也是一位老者對未來的殷切期盼。雖然求學之路慢慢,攀登之路修遠,但在愛的引領下,相信這些孩子會走的更遠、更好。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