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承載著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地區,以及所經歷過的一段歷史的責任,即使我們小的像灰塵一樣,但也會留下經過的痕跡。我們在用不同的形式記錄著所生活過的這座城市的昨天和今天。”吳德寅,從小在衚同長大,鍾愛老北京的古樸與悠閒,用泥塑的方式記錄著老北京的風俗,並傳播著漸漸被人們所淡忘的一些傳統文化。
  • /
    吳德寅小時候就喜歡捏一些東西,久而久之,慢慢理出思路,決定做一些主題性的東西。他認為,老北京的風俗市井文化用泥塑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來表現尤為貼切,更能體現出它的京味兒。後來,吳德寅的作品多是市井人物泥塑。
  • /
    吳德寅的泥塑工作室深深地隱藏在一座高層住宅的地下。
  • /
    八平方米的小屋,充滿了吳德寅對老北京生活的記憶。2008年,這個泥塑工作室被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國際新聞中心確定為“奧運藝術家庭”。
  • /
    吳德寅的泥塑基本用料是粘性極大的酸性粘土,這種泥土需要經過3個月的發酵才能滿足製作泥人的需要。吳德寅説,對待這些泥土就像種植一樣,需要精心的照料,經常來觀察粘土的發酵情況。
  • /
    工作臺上擺滿了工具,這些製作泥塑的工具都是吳德寅親手製作。
  • /
    吳德寅的泥人較大,用傳統泥人的製作方法四肢容易斷裂,他經過上百次嘗試,用麻繩做肢體的筋骨,這樣泥人的形體動作可以更加自然、靈活。
  • /
    “看似簡單,其實捏泥人,講究寫意,跟國外的雕塑不一樣,不是規整的按照實物的比例一五一十地做出來,而是講究神似,把人物的神態意象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即可,融入的是創作者的情感和靈魂。但這個過程要長時間的醞釀,那個場面兒和人物都在腦子裏閃現。”吳德寅這樣總結他的泥人及其創作過程。在工作室有一整面墻堆滿了各種參考資料,有文字,有圖像。
  • /
    “泥塑造型素材的積累很難,從九幾年開始做,剛開始沒有思路,後來覺得需要有個主題,因為家裏幾代都是老北京,從小耳濡目染地聽著老北京的故事,就確定了要做一些老北京的東西。之後就是看書查資料,找老年人聊天,聊過去的生活,所經歷的事情,最後採用泥塑的形式錶現出來。無論服裝髮型還有道具都需要貼近時代,但是做泥塑重點不在於技法技巧,重點是在泥塑的故事。”
  • /
    天橋八大怪,是城南文化的代表,他們是畸形社會底層文化的創造者,但其創造目的卻源於維持最低限度的溫飽需要。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像貌奇特、言行怪異,在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只是八個,其實有二十四個,分三個時代。比較有名的是朱紹文,相聲的開山鼻祖,他一個人在路邊編笑話逗樂,逐漸形成現今的相聲的藝術形式。
  • /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冬至漢族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于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相傳“消寒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個畫出來的,他被元朝統治者關在北京監獄裏,創作了這種圖,以後逐漸流轉開來。
  • /
    吳德寅常常因為看到了某個舊時比較有趣的東西而為其量身打造一個泥人。
  • /
    吳德寅的泥塑主要講述365行的故事,老北京的市井文化。400多個人物,用了八九年的時間。他的泥塑作品從交通、娛樂、商市、飲食、風情五個方面展現了舊時北京城五行八作、各行各業的小人物。2009年建立了這個“老北京風俗泥塑博物館”。經常有慕名的市民前來參觀,吳德寅就免費為大家講解每組泥塑背後蘊含的老北京風情。遇到的人多了,講的次數多了,吳德寅逐漸感受到對傳統文化進一步宣傳的責任。
  • /
    吳德寅説,他做泥塑不單單是做一個造型,是為了通過講老北京市井文化,挖掘當時那個年代的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雖然沒有豐厚的物質生活,但是依舊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所以他的泥人的表情都是嘴角向上,表達對生活的一種樂觀的態度。
  • /
    吳德寅不但是個捏泥人兒的手藝人,也是北京曲藝家協會的會員,喜愛説快板、相聲。在泥塑館旁還有一個唱曲兒的堂,吳德寅和朋友們常在這裡表演,現場講述老北京的故事。吳德寅供圖
  • /
    吳德寅還為文化公司等做設計,遙遠的老北京,那些逝去已久的風情風貌都一一呈現在他的作品中。
  • /
    有時間他還會帶著設計的作品參加各種展覽、比賽,獲得大大小小的各種獎項。吳德寅供圖
  • /
    平日裏,吳德寅常常去各所學校給學生們講老北京的故事,給學生傳達一種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的精神。吳德寅供圖
  • /
    吳德寅説,傳統文化的宣傳很重要,大家對於傳統文化不是不感興趣,而是因為沒有人去講述、去傳播。講的多了,感興趣的人也就多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需要繼續傳承下去,而他的責任就是把他所知道的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
  • /

泥塑中的老北京情緣

攝影/李夏
責編/李夏
投稿郵箱/1714523629#qq.com

【媒體轉載須經央視網及作者同意】2015/11/06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北京市 海淀區

粉絲142388人

北京市 海淀區

粉絲869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