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鍵可退出全屏瀏覽
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

已瀏覽到本圖集最後一頁

古法豆腐:老手藝人堅守傳統30載

再看一遍 下一個圖集
  央視網消息(記者:王偉)豆腐是人們飯桌上的常客,隨著時代發展,豆腐的製作逐漸機械化,但仍有老匠人選擇堅守傳統制法,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安肅鎮商莊村做豆腐的王德和田金香夫婦就是這樣的匠人。從1988年開始,他們就一直“刻板”地堅守“滷水點豆腐”方法製作傳統豆腐。

  每天下午3時,王德的豆腐作坊就忙碌開了。
  選豆、清洗,去皮,再放到冷水中浸泡8小時。
  而真正的豆腐製作在次日淩晨2時才算真正開始。
  “撐船打鐵磨豆腐,人生三大苦。”做豆腐30年來,妻子田金香是王德唯一的幫工。 
  豆腐結實、不易碎、入口光滑清香……在王德看來,自家豆腐的這些優點源於夫妻倆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對每道工序的堅持。
  從選豆、泡豆、磨碎、晃包、煮漿、點鹵、入豆盤、壓盤、打刀到做出豆腐塊,一塊豆腐的誕生需要十道傳統的操作工藝。
  “豆子磨出豆漿後在鍋中靜煮半小時,直到貼著鍋的一層被烤出焦香才出鍋。出鍋的熟漿放一會兒,到80多攝氏度時開始下鹵。”王德邊説邊演示,他左手拿著點鹵壺緩慢地將鹵倒入漿中,右手拿著一個瓢在漿中均勻攪拌,這個過程是豆腐開始凝結的第一步。
  隨後,將半成形的豆腐放在豆盤中,以細密的棉布將其包裹成形,鋪上一層木板,壓上石塊後,撤掉四週固定的擋板,石塊的重量瞬間傳到豆腐上,豆腐裏的水分被迅速擠出,3小時後,一盤豆腐成形。
  由於規模有限且是純手工製作,王師傅的豆腐坊每天産量只有2盤,總計僅200多斤豆腐,即便如此,他和妻子都不願盲目擴大産量,在工藝上更不願簡化。
  他們認為這傳承了一百多年並經幾代人完善的道道工序才是做豆腐的最好方式。
  圖為:王德師傅的妻子田金香將半成形的豆腐放在豆盤中,以細密的棉布將其包裹成形。
  圖為:王德師傅與妻子田金香將半成形的豆腐放在豆盤中,以細密的棉布將其包裹成形。
  圖為:王德師傅與妻子田金香將半成形的豆腐放在豆盤中,以細密的棉布將其包裹成形。
  圖為:經過3小時的擠壓,一盤豆腐成形,王德師傅在進行最後的分割。
  圖為:經過3小時的擠壓,一盤豆腐成形,王德師傅在進行最後的分割。
  清晨6點,王德的妻子田金香將做好的豆腐裝入車中,準備開始一天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