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央視網消息(記者何川 孔華)大同古鎮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城區西部,明清時期,可經赤水河入長江到重慶、武漢、上海,是當地重要碼頭之一。得益於近年來赤水市産業轉型,發展全域旅遊,大同古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放光彩,讓老百姓吃上了“旅遊飯”。
古鎮江邊石頭上的勒痕是當年碼頭係船留下,見證了當年商市繁華。
江邊竹橋、竹筏、竹亭,古樸雅致,遊客可乘坐竹筏在江面領略當年碼頭文化。
“獨竹漂”是大同古鎮吸引遊客的“三件寶”之一,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表演者在江面僅憑一根竹竿,腳踩一根楠竹來去自由。
表演者空手站立,向觀眾揮手致意,這個動作主要考驗的是表演者的平衡能力。
表演“江上獨臥”時,江水流淌,表演者紋絲不動。這些表演者全是大同鎮土生土長的百姓,傳承千年絕技同時,也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大同古鎮的第二件寶貝是竹編,竹編工藝傳承人楊昌芹帶領赤水市農村婦女一起學竹編致富。今年她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把大同竹編帶到了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
楊昌芹現場“剖篾”。楊昌芹説:“用來編竹畫的竹篾,一根2厘米寬的原料可以剖40多下,竹絲輕輕一吹就會飄走,編一幅竹畫要花不少功夫。”
大同古鎮的第三件寶是油紙傘。據介紹,大同古鎮的油紙傘普通的可以賣100多元一把,精心製作的油紙傘,配上大師親自作畫,可以賣到1000多元一把。
大同古鎮的住戶和商家全是古鎮原住民,保存了流傳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和質樸的生活方式。赤水市轉型發展旅遊業後,很多原生態的古鎮成為旅遊業的一大亮點。據悉,2018年上半年,赤水市已接待遊客930.9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93.4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