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鍵可退出全屏瀏覽
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

已瀏覽到本圖集最後一頁

【水到渠成共發展】就是這個“水龍頭”,為京津冀豫送清水

再看一遍 下一個圖集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南水北調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蜿蜒千余公里,惠及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上億民眾。

“南水北調源自南陽,千里調水始於淅川”。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是向中國北方京津冀等地區送水的“水龍頭”。
2013年8月1日,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順利通過蓄水驗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總幹渠的引水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中線渠首”的石碑已成為當地一景,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站在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大壩之上,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丹江口水庫繼續的湖水碧綠如玉,遠望湖水、青山、藍天連成一線,美不勝收。
閘門打開,湖水沿明渠奔騰而下,向北而去。自通水以來,截至2018年3月29日,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已平穩運行1203天,累計向北方供水128.25億m³。
壩頂高程 176.6m,最大壩高 55.1 m。在壩堤看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可見其雄偉的英姿。奔瀉而下的湖水拍打堤壩,發出響亮的聲音。河床式電站廠房即將投入使用,屆時湖水在流入南水北調明渠前還將發揮經濟效益。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鳥瞰圖。(供圖/南陽市委宣傳部)
南水北調工程,水質至關重要。中線工程通水4年來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Ⅱ類。立體交叉、電子圍欄、水源保護區,確立了中線工程三道防線。1個水質中心、4個實驗室、13個自動監測站,加強了中線工程日常監測網絡。應急預案、處置手冊、應急演練,規範了中線工程應急管理體系。創新應用、生態構建、智慧中線,提升了中線工程水質保護能力。
除了政府的監管力量,很多普通的民眾也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李進群老人今年70歲,1970年因修渠遭遇意外失去右臂。渠首閘修好後,他開始義務看護水庫。
淅川縣九重鎮第一初級中學學生張曉茹,今年14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張曉茹&&成立了12人的德育“環保社團”。她們自發在渠首撿拾垃圾,還在節假日當起了義務宣講員。
淅川縣縣委書記盧捍衛介紹,作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近年來全縣圍繞“水清民富縣強”建設目標,堅持走生態發展之路,通過土地有序流轉,龍頭企業&&,建起萬畝有機軟籽石榴産業園、1.5萬畝金銀花産業園。“土地流轉有流轉金,在産業園幹活有工資,5年後還有分紅。”
據唐王橋村村民王宏亞介紹,他從龍頭企業承包了七十畝金銀花的種植權,包括金銀花的剪枝、除草和摘花。“雇了十四五個人,每人每年能掙萬八千塊錢。”王宏亞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