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鍵可退出全屏瀏覽
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

已瀏覽到本圖集最後一頁

【京津冀綠色發展看河北】18張圖見證河北綠色生態發展之美

再看一遍 下一個圖集
8月14日至8月18日,第十四屆全國網絡媒體河北行採訪團走訪河北多地,考察採訪近年來河北省在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等方面的新舉措、新成效。記者通過幾日來在張家口、承德的走訪,用鏡頭記錄下河北綠色發展的迷人魅力。圖為在河北省界暸望塔觀看河北造林綠化情況。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張家口崇禮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森林覆蓋率約15%,自然植被狀況較差,春季沙塵漫天,夏季山洪頻發,七十年代起,崇禮區為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相繼實施綠化工程,效果顯著。圖為崇禮區長城嶺工程區明長城遺址及區域綠化成果。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崇禮區春天山花爛漫,夏季天朗氣清,秋季色彩斑斕,冬季風雪宜人,生態旅遊前景廣闊。圖為崇禮區長城嶺工程區夏季景色。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如今的長城嶺工程區森林覆蓋率達85%,空氣清新,溫度適宜,負離子含量超8000個/立方厘米,是集夏季訓練、冬季滑雪、戶外運動、休閒避暑為一體的全民健身活動場所。圖為夏季傍晚時分,工人正在修繕崇禮區萬龍滑雪場建築。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風是一種沒有公害的能源,利用風力發電非常環保,且能夠産生的電能非常巨大。河北省境內風能資源豐富,因地制宜地利用風力發電,對治理霧霾、調整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圖為河北省崇禮區的風力發電機。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濕地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河北省沽源縣,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2009年建立了河北壩上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圖為閃電河國家濕地公園灤河神韻濕地景色。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河北省的綠色發展先驅其實是55年前那不畏艱險去往荒涼寒冷的塞罕壩造林創業的369人精幹隊伍。歷史上的塞罕壩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由於清末時期,被過度放墾,以至於使得塞罕壩變成了茫茫荒原。19世紀六十年代至今,經過三代塞罕壩人不懈努力,塞罕壩終於變成了林海。圖為塞罕壩機械林場綠色公路。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塞罕壩機械林場樹木品種豐富,有雲杉、樟子松、白樺、油松、落葉松等眾多品種。圖為塞罕壩機械林場白樺坪景色。由於白樺樹的樹身上的黑色紋理看似少女般濃密睫毛的大眼睛,在河北地區流傳著一個有關白樺樹的浪漫傳説:情侶拿手巾矇住“白樺的眼睛”,這對情侶便會白頭偕老。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塞罕壩機械林場優美的風光、良好的生態、涼爽的氣候,為老百姓提供了休閒度假與親近自然的場所。七星湖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新開發的重點旅遊風景點,位於塞罕壩機械林場北三公里處,環抱于青山綠樹之中,原是七個小湖,遠遠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圖為七星湖風景一角。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1964年,塞罕壩林場創業者在馬蹄坑營林區打響了“馬蹄坑大會戰”,造林516畝,成活率達到90%。在這裡扭轉了成活率不足8%的劣勢,馬蹄坑營林區亦被稱為“綠之源”。圖為馬蹄坑營林區中的樹木,樹下的醉蝶花也在用自己獨有的色彩裝飾著這片綠色森林。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塞罕壩森林公園中坐落著一塊孤立巨岩,此岩石被稱作“亮兵臺”,它周圍有人工林幾萬畝,草原、森林、山川渾然有序。圖為在亮兵臺眺望雨中林場景色。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雨後的塞罕壩林場更具迷人色彩,山間,雲氣飄渺,給人無限遐想。圖為雨後塞罕壩林場景色。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140萬畝的林場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塞罕壩林場的防火工作分工明確,設有望海樓、營林區等預防、檢測、撲救機制。圖為北曼甸林場四道溝營林區景色。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近幾年,塞罕壩林場不斷加大造林投入,把土壤貧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綠化重點,啟動實施了攻堅造林工程。圖為攻堅造林新區域與先前林場。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塞罕壩林場自建場以來,不斷培育良種壯苗。圖為培育了1-2年的樟子松幼苗。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河北省除了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外,也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其中張家口的大境門就是一處具有時代傳承意義的地方。大境門又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門”,門楣上“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是察哈爾都統高維岳1927年所書,下面的“大境門”三個字是清順治皇帝六歲時的親筆題字。圖為大境門。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河北省承德市擁有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圖為承德避暑山莊湖景。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
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佈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些寺廟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吸收了多個民族建築藝術特徵。圖為永佑寺,山莊內規模最大的一組園林寺廟建築。中新網記者張艦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