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彭淑慶,以優異的成績通過高考選撥,一氣呵成念至博士研究生並留校任教,現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現在,他是村裏後輩們的勵志榜樣。在榜樣的帶動下,洼裏村的孩子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並刻苦攻讀。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在山東泰安一座僅320戶人的小山村——洼裏村,先後走出了1位博士後,4位博士和數十位碩士研究生。其中,平均每三戶就有一位大學生。數百名農村學子因高考跳出了“農門”,甚至赴美留學。(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在山東泰安一座僅320戶人的小山村——洼裏村,先後走出了1位博士後,4位博士和數十位碩士研究生。其中,平均每三戶就有一位大學生。數百名農村學子因高考跳出了“農門”,甚至赴美留學。(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彭淑貞是村裏第一個博士後,92年高考被錄取至泰安師專學習地理。後邊工作邊學習考入中科院,深造至博士後。其父彭西慶為小學校長,從事鄉村教育四十餘年,村裏很多碩士博士都是由像他一樣的鄉村教師教出來的。(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彭西慶告訴大眾網記者,受儒家文化影響,洼裏村自古尊師重教,全村學習氛圍濃厚。村幹部重視讀書考學,92年開始村裏就制定了鼓勵政策,給考上的學生發獎金:中專以上一百,大專以上兩百。這在當時是一筆不菲的獎勵。(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彭傑,會計研究生在讀。圖為細心的父母地把她所有的照片都放在一個小鐵盒裏。其母告訴大眾網記者,他們經常對孩子説,“使勁讀書,讀得越高越好。”而且,從來不讓女兒幹農活,“我們拼命務農,只為能讓孩子讀書成材。(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女兒也沒有讓他們失望,每次回家都會多幫他們幹點活,學習的時候也非常拼命——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才睡覺。畢業時,彭傑作為佼佼者被評為大學裏為數不多的優秀畢業生之一。 (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彭文彬,通過高考選拔考入泰山學院,後到中學任教,之後邊工作邊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即將博士畢業。其母向大眾網記者展示其高考前的畢業照。(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彭英華則是村裏第一個到美國留學的。國內讀完博士又留美6年,現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村民彭淑祿帶記者來到彭英華家中,“別人攀比有錢,我們村只比讀書,哪家掙錢多不讓人眼紅,誰家孩子成績好最讓大家羨慕。(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彭英華一家已不在村裏常住,家中菜園交由其大娘打理。聊起這位赴美的侄女,大娘一家都非常自豪。通過高考,洼裏村的“寒門學子”憑一己之力扭轉命運轉盤,用自己的智慧與拼搏跳出“農門”,甚至飛向大洋彼岸。(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村裏的路一下雨就非常泥濘。村民彭淑祿説,“村裏普通大學生都有幾十個,老師也是附近鄉鎮最多的。在鄉村教師的潤澤下,孩子們還是都成材了。”(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因為資源貧乏,洼裏村全村以農業種植為主,經濟條件不好。因此,洼裏村人秉承“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通過高考這一重要的國家人才篩選制度,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選擇。(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文體廣場,洼裏村人茶余飯後的活動場地,也是洼裏村一景。(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
學習,考試,發憤自強,是洼裏村人們改變命運的一種方式。因為高考,一個洼裏村的孩子就此決定了他的人生命運的走向。(記者 付瑩)圖片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