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鍵可退出全屏瀏覽
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

已瀏覽到本圖集最後一頁

春運背後的橄欖綠突擊隊

再看一遍 下一個圖集
央視網消息:在膠新鐵路沿線,有那麼一群人,他們是春運的服務者,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趁著黎明的曙光出發,在鐵路沿線的各處辛苦勞作,整修設備,保障著每一列機車都能安全通過。他們身上穿著黃衣服,心裏有著橄欖綠,他們便是臨沂工務段莒縣線路工區的職工們,工長趙彥周就是他們軍綠色的最核心。(圖文/唐梅 盧祥龍)

莒縣線路工區是膠新鐵路上一個地處偏遠的小工區,負責膠新線K123至K150公里共27公里的線路設備維修養護任務,工區現有職工20人,其中復轉軍人有13名,大學畢業生7名,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卻相聚到一個有幹勁充滿愛的集體裏,所以與其説這是一個單位,不如説是一個軍營。(圖文/唐梅 盧祥龍)
而作為這個軍營的當家人,趙彥周有著自己的一套,他不僅擁有百米之外看毫米的火眼金精,更有一種不懼困難勇於前行的精神,他帶領著一群敢於亮劍的橄欖綠突擊隊成員,堅守在鐵路的這一段,保障著線路的安全暢通。(圖文/唐梅 盧祥龍)
因為火車車輪間距恒定,所以無論是鋼軌軌間距離或鋼軌方向的細微改變都會直接威脅到行車安全,而鐵路病害整治就恰恰要做到毫釐之間,趙彥周為此練就了一雙百米之外看毫米的火眼金精,鐵路維修作業鋼軌的軌距要求不能大於6mm、小于2mm,高低正負均不能超過4mm,這些設備的狀態,他站在幾十米外放眼一望便能大致的判斷出病害大小,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整治,確保線路設備高質量。(圖文/唐梅 盧祥龍)
趙彥周不僅現場作業中是一個行家裏手,技術攻關方面他更是一名先行者,為備戰春運,春運前他們還專門進行了一項公關發明,他們對“拉軌機”進行了改造,以往的“拉軌機”只能用到短軌線路上,用於對短軌線路的軌縫調整,而膠新線線路都換成無縫線路,如何做好無縫線路交接絕緣接頭的改造、做好設備整修和應急搶險,成了這群硬漢子們擔心的重點,他們想通過對“拉軌機”的改造,實現對無縫線路交接絕緣接頭病害的快速整治,以便更好的進行工作和處理可能遇到的險情。(圖文/唐梅 盧祥龍)
為此突擊隊長趙彥周跟副隊長任福曉連續十多天茶飯不思,每天都研製到淩晨1點多,幾次實驗下來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最後他們召集了工區的職工們進行了一場現場攻關研討。最終他採用了新退伍的職工趙詩才的建議,在原來的“拉軌機”上安裝了一個多用支架,不僅能使鋼軌拉伸,也能使其緊縮,解決了無縫線路鋼軌接頭病害整治問題。(圖文/唐梅 盧祥龍)
橄欖綠突擊隊是一個能打硬仗的集體,膠新線站改以後,線路設備質量很差,鋼軌高低不平,軌距不良,鋼軌接頭病害嚴重,工區管內經常發生晃車現象。為在最短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制定了詳細的整治計劃。當時全線設備質量都很差,特別是鋼軌接頭高低錯牙、道砟泛白等病害嚴重,每公里線路有40個接頭,27公里就是1080個接頭,而那麼多接頭裏存在病害的就要有三分之一。為使這些接頭病害徹底整治,他們決定採用笨法子,一處一處整,幹一處,保一處。(圖文/唐梅 盧祥龍)
他們把病害按照嚴重程度進行分類,集中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對於危害行車安全的病害進行集中整治,對於剩餘病害進行反復的拉網式整治。就這樣,他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五點二十準時出發,帶上乾糧,一整天不回工區,幹到什麼時候餓了就吃幾口帶來的飯菜,渴了就喝口帶來的涼水,下午五點才能回工區,每天十二個小時的工作量,卻沒有一名職工有絲毫怨言,整整一年的時間,工區的設備在他們一遍遍的整治中慢慢的穩定下來,線路設備質量也有了質的提升,路局軌檢車平推檢查,設備優良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忙碌的春運是對線路設備質量的一個巨大考驗,面對減少的作業時間和增大的鐵路運力,如何保證線路設備質量,橄欖綠突擊隊的隊員們還是有些危機感的,可是幹好每一次施工,整治好每一處病害,一步一個腳印的穩紮穩打,用軍人的品格去履行崗位職責,以軍人的責任感確保暢通,是趙彥周和他的兄弟們對於春運最好的獻禮。(圖文/唐梅 盧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