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全國婦聯宣傳部
承辦:央視網
  • /
    別人還在埋頭種地的80年代,他憑著自家的17畝地做起了生意;當同齡人開始享受休閒晚年的時候,他的白鬍子卻成了一道忙碌的風景。這個童心未泯的穆斯林老人説:“做好事是我一生的努力。”
  • /
    農民出身的李金貴今年67歲了,説話做事都很精幹,一頂小白帽、花白的大鬍子和爽朗的笑聲是他的標誌。兒女們叫他“頑童爸爸”,社區的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大鬍子爺爺”。
  • /
    走進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的長城花園社區,還未踏進李金貴家的大門,便能遠遠聽到他那給老伴伴唱的歌聲:“院子里長得韭菜呀,不要割呀,你讓它綠綠地長著……”(資料圖)
  • /
    在附近一帶,李金貴一家以樂於行善出名,多年來累計向周圍和災區捐款20多萬元。路上碰到一位老朋友,李金貴看到後熱情地迎上去打招呼。
  • /
    退休後路李金貴不甘寂寞,免費幹工作,在清真寺擔任會計的同時還在一個綜合市場擔任經理,處理市場上各種瑣事。
  • /
    李金貴祖輩都是靠田吃飯的農民,在那些吃不飽的年代,他只念到三年級就不得不輟學了。“人還沒鋤頭高,就和大人一樣下地掙工分,大人一天掙5分,我一天掙2分,折合下來不到3毛錢……”直到今天,他還記得自己最後上的一篇課文是 《猴子撈月亮》。
  • /
    李金貴回憶,上世紀70年代前後,為了供養三個兒女上學讀書,他便利用自家的十幾畝地,農閒時間搞養殖、做點小買賣。到1980年,結婚十年的他連一件像樣的家電都沒有,全家僅有150元的存款。2000年前後,隨著大銀川的建設,李金貴一家離開了久居的土地。圖為在拆遷的老房子前留影。
  • /
    改革開放後,李金貴當上了銀川市郊區保伏橋10隊的村幹部,他家的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根據搬遷政策,每畝地補償7000元,李金貴家中有17畝土地,便有了十幾萬元補償款,一家人被安置到3套帶院子的平房,他和老伴住一套,兩個兒子各有一處院子,共30間房。除了自己住外,其餘的房子可以對外出租,一家人的生活得到實惠,祖孫三代生活得其樂融融。(資料圖)
  • /
    日子好過後,李金貴的生活也豐富起來,自學板胡、二胡在小區演奏,還會親手做樂器。
  • /
    因為喜歡運動,李金貴是公園的常客,雙節棍耍起來不輸年輕人。他的偶像是李小龍。
  • /
    2006年,做生意的兩個兒子合資花十幾萬元給李金貴買了一輛轎車。有了車,總是讓別人開不過癮。2009年,59歲的李金貴決定考駕照,“我應該是班裏歲數最大的學員。”老人笑呵呵地説。“當時我沒想太多,如果能拿到駕照,就當給自己60歲的禮物;如果拿不到,也沒什麼可遺憾的,畢竟都這麼大歲數了。”儘管最後沒考下來,李金貴依舊開著那輛花了8000多元買的“夕陽紅蹦蹦車”,載著老伴經常出去逛逛。
  • /
    自己生活富裕了,可是看到周圍鄰居或朋友家有困難時,李金貴總忍不住想幫一把。多年下來,李金貴結交了不少貧困戶。他幫助貧困戶建過牛棚,交過分配樓房款、住院費,給困難家庭買肉、送衣服……
  • /
    面對父親接二連三的捐助,孩子們不僅毫無怨言,還積極加入到了扶貧幫困的隊伍中來。如今,四個孩子都已經在外地成家立業,但他們每年都會拿出幾萬元錢,特地從外地趕回來和父親一起去寧南山區資助貧困學生。長城花園社區書記趙耐香感嘆説:“李金貴一家的好心天下少有,他們的愛心是我們全社區的精神財富。”
  • /

頑童生活

攝影/紀向釗 編輯/于曉丹
責編郵箱/1714523629@qq.com

【媒體轉載須經央視網及作者授權】2014/12/08

“大鬍子爺爺”李金貴:做好事是我一生的努力


        (通訊員高晴 報道)走進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的長城花園社區,還未踏進李金貴家的大門,便能遠遠聽到他那給老伴伴唱的歌聲:“院子里長得韭菜呀,不要割呀,你讓它綠綠地長著……”。

      頭戴一頂小白帽,穿著深藍色上衣,長長的大鬍子已經斑白……這便是67歲的李金貴。在長城花園社區,李金貴是一個名人,社區的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大鬍子爺爺”,兒女們則叫他“頑童爸爸”。而讓李金貴成為社區名人的,是他那樂善好施、幫扶濟困的熱心腸。“我是人老心不老,想幹的事情還很多,哪需要我,只要能辦到都會搭把手。”李金貴説道,寬寬的臉頰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上世紀80年代,在別人還埋頭種地的時候,商業敏感度高的李金貴就開始做生意,開商店、養牛、生産掛麵等他都做過,勇於嘗試加上吃苦耐勞的精神,李金貴攢了不少積蓄。後來,每月靠幾套營業房的租金,老人家的日子過得衣食無憂。在李金貴的帶領下,一家人團結和睦、樂善好施,多年來向社會愛心捐贈的款物粗略估算至少20萬元。

      自己生活富裕了,可是看到周圍鄰居或朋友家有困難時,李金貴總忍不住想幫一把。10年前,金鳳區豐登鎮新聯村困難戶王玉堂的妻子因患病行動不便,家裏生活十分困難。於是,李金貴和老伴馬桂霞常常資助他們,幫他們一次次渡過難關。“10多年來,李金貴夫婦資助我家達2萬多元,像他們夫婦這樣的熱心人,我終生難忘。”王玉堂激動地説。

      今年初,得知社區一位鄰居體弱多病,生活困難沒錢過年,李金貴二話沒説便和老伴買了肉、糖送去,臨走還不忘留下五百元錢。40歲的保伏橋村居民劉女士7年前離異,隨後便獨自帶兩個孩子租住在保伏橋清真寺旁。有一次因為交不起房租,房東要把她們娘仨趕出去,恰好被李金貴看見,他二話不説替她交了房租。從這以後,李金貴夫婦對她們的照顧便沒有停止過。

      多年下來,李金貴結交了不少貧困戶,如新聯村的王發軍、王發雲和雙渠村的馬桂琴。他先後幫助貧困戶建設牛棚3個,花費近五萬元。還幫助困難親屬交了分配樓房款三萬元,幫助困難戶買肥和生活費五到六萬元,給貧困戶買肉、送衣服、送鞋、幫助外來流動人口出租房費、買糧等共資助一萬元左右。供養貧困戶子女讀書近30人,還幫助五里臺好幾戶貧困村民交過住院費,助資金達八九萬元,向山區和本村貧困戶捐送衣物三萬餘元,共計捐助資金二十多萬元。

      後來年紀大了,人也閒下來,李金貴就跑到正源南街清真寺當會計,而且是分文報酬都不要。此外,吹拉彈唱樣樣都會的他,每天都要到社區裏樂一樂。2005年,印度洋海嘯爆發,夫婦倆把上千元錢捐給紅十字會。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李金貴在社區參加活動時聽説組織大家捐款,他立即將身上的全部現金1000多元交給社區。捐完他還不滿意,説:“這次災情重大,無情的災難給無辜的人們帶來不幸,那麼多災民需要救助,我要趕緊回家籌錢去。”第二天下午他又趕到社區捐了1萬元的特殊黨費。長城花園社區書記趙耐香感嘆説:“李金貴一家的好心天下少有,他們的愛心是我們全社區的精神財富。”

      像所有以身作則的家長一樣,李金貴的善舉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四個子女。面對父親接二連三的捐助,孩子們不僅毫無怨言,還積極加入到了扶貧幫困的隊伍中來。如今,四個孩子都已經在外地成家立業,但他們每年都會拿出幾萬元錢,特地從外地趕回來和父親一起去寧南山區資助貧困學生。被資助貧困孩子王金香説:“我最喜歡大鬍子爺爺,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去銀川看爺爺。”

      隨著家裏經濟條件的好轉,兩個兒子花十幾萬元給李金貴買了一輛轎車。2010年,李金貴決定去考機動車駕駛證,準備給自己一份60歲的生日禮物。本以為這一決定會遭到家人反對,可沒想到兒女們和老伴對他考駕照都非常支持,妻子還陪他去駕校報了名。

      參加理論學習時,偌大的教室裏,他花白的鬍鬚最引人注目。“我應該是班裏歲數最大的學員。”老人笑呵呵地説。那時他白天晚上書不離手,把100道理論題看了好多遍,直到深深地烙在腦海裏。結果路考的時候,本來練得好好的,可當時一緊張考試沒通過。説到這件事,李金貴爽朗地笑了:“當時我沒想太多,如果能拿到駕照,就當給自己60歲的禮物;如果拿不到,也沒什麼可遺憾的,畢竟都這麼大歲數了。”正是因為有了良好的心態,李金貴依舊開著那輛花了8000多元買的“夕陽紅蹦蹦車”,載著老伴經常出去逛逛。

       “做好事是我一生的努力。”李金貴説,作為虔誠的穆斯林,他全家信奉的是“行善而不言”。雖然如今自己的善行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讚譽和褒獎,但也説不上有多麼興奮或是激動。事情做了,讓別人知道了,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也來多做善事、做好事,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充滿正能量。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