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7月21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多位業內頂級學者均表示,從今年5月後,具有較強季節性特點的臭氧污染在全國多城市呈現,而治理臭氧污染的難度絕不亞於當前治理PM2.5問題。臭氧層被喻為“地球生命的保護神”,臭氧污染果真如專家們所説,比治理PM2.5更難嗎?
在論壇發言中,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透露,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在全國74個城市實施後,從今年5月開始,臭氧問題已經呈現,6月,全國多個城市均發生臭氧超標告急。臭氧污染真的比PM2.5更難治理嗎?
在地球的高層大氣層——平流層中,存在著天然的低濃度臭氧。平流層臭氧被稱為“有益的”臭氧,因為它可以保護地球表面免受有害紫外線的照射。
臭氧也會出現在對流層,即大氣層的最底層。對流層臭氧是人為産物,是內燃機和發電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所引起的。汽車廢氣和工業排放物會釋放出一系列氮氧化物氣體(NOx)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這些都是燃燒汽油和煤的副産品。在春末、夏季和初秋陽光燦爛的高溫天氣條件下,NOx和VOC與氧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臭氧。
NOx污染物産生臭氧的過程是:二氧化氮分子經過陽光照射,釋放出氧原子,這些氧原子又去攻擊氧分子,從而形成臭氧。一氧化氮能夠與臭氧結合重新生成二氧化氮,此循環過程不斷重復。
PM2.5沒有臭氧污染危害大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於 2.5 μm 的顆粒物,也稱細顆粒物。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細顆粒物的化學組成十分複雜,包括無機成分、有機成分、微量金屬元素、元素碳(EC)、生物物質(細菌、病菌、黴菌等)等。在不同時間和空間, 細顆粒物的化學成分是不同的。不同化學成分的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的影響亦不同。這些影響還與化學成分在顆粒物內部和表面存在的狀態有關。
只有吸入的細顆粒物數量過大,人體呼吸器官的防禦功能不能將其過濾、附著、阻留,或細顆粒物沉積于肺泡又不能被完全清除時,它才會在人體肺內沉積,從而從物理和化學兩個維度造成對人體的危害——物理上的異常導致塵肺病,化學上(有毒)的異常導致肺癌。
臭氧具有強腐蝕性。如果人吸入臭氧,那麼它便會經過整個呼吸道,並損傷肺裏的細支氣管和肺泡。反復接觸臭氧,會造成肺部組織發炎,並造成咽喉腫痛、胸悶咳嗽、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臭氧還會導致人神經中毒,引起頭暈頭痛、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 對人體皮膚中的維生素E起到破壞作用,致使皮膚起皺、出現黑斑;破壞人體免疫機能,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病變,加速衰老,致使孕婦生出畸形兒。影印機墨粉發熱産生的臭氧及有機廢氣,更是一種強致癌物質,會引發各類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幼童和老年人對夏季出現的高濃度臭氧最為敏感。
除了對人類造成影響以外,臭氧的腐蝕性還會毀壞植株和樹木。高濃度的臭氧可能摧毀農作物和森林植被。使用臭氧消毒並在用水前安裝紫外燈減少臭氧殘留,是制藥用水系統、尤其是純化水系統消毒的常用方法之一。低濃度的臭氧可消毒,但超標的臭氧則是無形殺手!
臭氧污染治理難度比PM2.5大對於PM2.5的防治,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種:過濾法:包括使用空調、加濕器、空氣清新器等過濾,優點是明顯降低PM2.5的濃度,缺點是濾膜需要清洗或更換。水吸附法:使用超聲霧化器、室內水簾、水池、魚缸等,能夠吸收空氣中的親水性PM2.5,缺點是增加空氣濕度,且不能有效去除憎水性PM2.5。植物吸收法:植物葉片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PM2.5,且能産生有益氣體,缺點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會産生有害氣體。負離子沉降法:負離子中的小粒徑負離子可以捕捉漂浮微塵,使其凝聚而沉澱,從而使空氣凈化,當負離子濃度達到每立方厘米20000個時,空氣中的飄塵會減少98%以上,所以在含有高濃度負離子的空氣中,直徑1µm以下的微塵、細菌、病毒等幾乎為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標準,當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200個時,即可稱之為清新空氣。
上述表明,治理PM2.5污染,似乎用以上四法就可以獲得良好效果。但是對於臭氧污染的治理來説,恐怕就艱難多了。
以造成臭氧污染的主要元兇之一汽車尾氣為例。北京去年的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上海和廣州也都超過了200萬輛。這些大都市每天産生的汽車尾氣排放,就是一個難以削減的數字。這表明,如果要減少低空臭氧的形成,則必然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讓人感到可怕的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的一句話:臭氧和PM2.5是複合污染物,兩者不能分開。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儘管在污染源控制方面,PM 2.5和臭氧的前體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已經有所遏制,但對臭氧而言,排放源還存在分佈寬、難度大的情況。“因此下階段的關鍵是,如何在減排VOC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方面發力。”
對多數中國人來説,PM2.5的危害性已得到相當程度的普及,而對臭氧污染這個“新名詞”還不是十分了解。在治理的難易程度上,通過上述對比,結果顯而易見。然而,“兩者不能分開”的論述,又意味著治理措施必須同時關照到這兩種污染。如何構建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環境,需要整個社會進行探討和為之付出——不只是政府,還有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