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月球共和國”裏來自中國的14位“公民”

2013年12月15日 22:05

央視網(記者崔向升 報道)“嫦娥三號”探測器12月14日成功落月,15日4時35分,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

“玉兔號”在月球上並不寂寞,因為除了時刻與老家保持聯絡,她周圍還有不少“中國老鄉”呢!

從望遠鏡被發明開始,人類陸陸續續對月球上的一些地形單元進行了命名。從1935年開始,國際月面地名命名委員會就相繼對這些月球地名進行了整理和確認。2010年,我國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數據首次申報“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獲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月面上的三個撞擊坑用我國著名科學家蔡倫、畢昇和張鈺哲的名字來命名。

根據統計,迄今為止,14個中國人名和地名加入了包括居裏夫人、門捷列夫、亞歷山大、亞裏士多德和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風暴洋、雨海等人和物組成的“月球共和國”。14個以中國人名和地名命名的19個月球地理實體,包括12個撞擊坑、2個月溪和5個衛星坑。這14個中國人名和地名包括:石申、蔡倫、張衡、祖衝之、李白、畢昇、郭守敬、萬戶、高平子、張鈺哲、神話傳説中嫦娥和瓷都景德鎮;1976年和1985年,有兩條月球正面的月溪被外國人分別用兩位中國婦女的名字命名,由於文獻資料缺乏,至今無法確認這兩位發音為“Wan-Yu”和“Sung-Me”的中國女性是誰。

石申,又名石申夫,戰國中期魏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石申在天文學研究領域的主要貢獻包括:撰寫了一部長達八卷的《天文》(漢代稱《石氏星經》),書中討論了行星的運動、恒星的位置、交食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也是天文史上的經典之作。後人把《石氏星經》和楚人甘德寫的另一部天文學著作合稱為《甘石星經》。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被傳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于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質地輕柔的縑帛,但用縑帛制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經過蔡倫改造的造紙術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推廣,對人類文明進步産生了重大影響。

張衡,字平子(公元78—139年),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包括:提出了東漢中期著名的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説;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測定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飛行數裏的木鳥等;創作了我國第一部天文學理論著作《靈憲》和《靈憲圖》,等等。

祖衝之,字文遠(公元429—500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南北朝時期卓越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衝之在天文曆法領域的主要成就包括:創立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曆法之一——《大明曆》,精確計算出了一年和一個月的時間長度;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數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而歐洲人達到這一演算精度則是在1100多年之後。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762年),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唐武后長安元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博學廣覽,才華橫溢,擅長吟詩作賦,但個性桀驁不馴,因而受到權貴的讒毀和排擠。他長期遊歷各地,體驗民間疾苦。李白一生寫下了大量詩作,人稱“詩仙”。這些詩作中有很多是歌頌月亮、讚美月亮的優美詩篇。他通過月亮這個載體來抒發情感、寄託內心的理想和抱負。例如,《把酒問月》中的“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初月》中的“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子夜吳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畢昇(約970年—1051年),中國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畢昇在宋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有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字平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雕版印刷經濟方便。這一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史書上對畢昇生平的介紹不詳,只有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一八《技藝》中作了一點記載:“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一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這段文字介紹了活字印刷鑄字、排字、印刷的基本工藝過程。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據考證為畢昇的墓碑。

郭守敬,字若思(1231—1316年),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元朝卓越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和儀錶製造家。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其主要學術貢獻在於:與王恂、許衡等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曆法《授時歷》;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余種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最北的觀測點在西伯利亞,最南的在西沙群島,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米;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推算得出一年的時間為365.2425天,精確程度同地球公轉週期相差無幾。

萬戶,明朝的一位官員,也是人類歷史記載的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世界第一人。美國火箭專家赫伯特·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提到,“約14世紀晚期,有一名中國的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上面,手持兩個大風箏。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火箭,試圖利用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升空。”不幸的是,火箭發生爆炸,萬戶為此獻出了生命。在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一些著作中,也都提到了這件事,認為萬戶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後人進入太空打開了思路。

高平子,原名高均(1888.12.23—1970.3.23),字君平,江蘇金山(現屬上海)人,是中國近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學者之一,也是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奠基者和創建者之一。他做了多方面首創性的學術工作:開創中國太陽黑子觀測和子午測時的工作;參加國際經度聯測,成為我國最早參加國際經度聯合觀測的學者;系統地考察了我國古代天文觀測方法——圭表測景,撰寫成“圭表測景論”;主持《天文年曆》及《國民歷》的編纂工作;協助籌建我國第一座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並主管太陽分光觀測;開創了以現代科學知識闡釋我國傳統天文曆法的研究方向,使古籍文獻的古義、古術及古術語得到現代解釋,向全世界弘揚了中國傳統的科技文化,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

張鈺哲(1902-1986),天文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26年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1929年獲美國葉凱士天文臺天文學博士學位。歷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1928年,中國人自己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第1125號小行星是他發現並命名為“中華”的。1941年,中國境內的第一張日全食照片,即由他組織拍攝。他第一次提出從研究哈雷彗星的回歸,來解決“武王伐紂”究竟發生在哪一年的歷史懸案。他拍攝和領導拍攝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確位置,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和3顆命名為“紫金山”的新彗星。他開創並領導了多個領域天文學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為表彰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宣佈,將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Chang)。

嫦娥,傳説中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在中國,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説婦孺皆知,嫦娥早已成為月亮的象徵。每當中秋月圓之夜,客居他鄉的遊子就會想起月宮中寂寞的嫦娥,就會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和朋友。正是因為嫦娥,使世人眼中的月亮不再荒涼孤寂,而是充滿了浪漫和溫馨。

景德鎮,世界著名的瓷都,在各地交流不便的古代,世人正是通過精美的瓷器而了解中國。

崔向升
Cui Xiangsheng
曾任《青年參考》報主筆。愛吐槽,忽東忽西。拙作《一巴掌扇出阿拉伯革命?》《神秘網站專泄各國官方機密》《沖繩人為何“親中反美”》。
微博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