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原標題:地鐵調價須找到平衡點
地鐵票價是一項公共決策,也是民生舉措。怎麼調,調多少,要力爭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平衡點,實現財政可持續、民眾可承受。
地鐵一張票,2元坐到底,北京執行多年的低廉地鐵票價讓不少城市羨慕。日前,北京市政府出臺文件,提出將制定高峰時段票價差別化方案並擇機出臺。這意味著,北京地鐵“2元時代”即將終結。
一張小小的車票,關係大眾的切身利益。目前,北京軌道交通客運量日均約1000萬,從工薪族到打工者再到困難群體,普遍受惠于低票價。但是,2元票在一片讚美聲中,也不乏難言的苦衷乃至風險。
票價不高,成本卻不低。據測算,北京地鐵每賣一張2元票,運營成本平均在4-5元。為了維持廉價票制,需要公共財政大量補貼托底。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公共交通補貼128億元,2012年補貼175億元。在財政收入增幅漸緩、地鐵建設全面鋪開的語境下,維持低票價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可持續性受到挑戰。若補貼繼續攀高,勢必影響公共交通系統的改善,也會擠壓其他民生項目的支出空間。
客觀講,低票價有利於鼓勵市民公交出行,但同時,在北京常住人口突破2100萬的背景下,客流量大、擁擠不堪等問題也愈發凸顯。尤其在早晚高峰時段,等四五趟車還是擠不上去的“戰役”每天都在上演,地鐵人滿為患,公共安全隱憂也不小。
因而,無論從財政承受能力,還是從分散客流壓力、化解客流風險的角度,制定高峰時段票價差別化方案,都可以作為選項之一。地鐵票價是一項公共決策,也是民生舉措。怎麼調,調多少,具體怎麼實施,高峰和低谷的數額如何確定,背後涉及多方利益,既要考慮政府財政的現實壓力,又要考慮費用變化對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影響,力爭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平衡點,實現財政可持續、民眾可承受。做到這一點,無疑需要充分調研論證,廣泛吸納民意,不斷接近各方心中對地鐵票價的最大公約數。
調價不是一漲了之那麼簡單,調價之後,地鐵服務質量也應同步提升。比如,增加夜班發車、延長營運時間;優化線路設計,讓乘客少些“轉車”折騰,解決“最後一公里”難題等。質量和價格同步提升了,才會有效消除公眾的價格敏感,讓調價政策更好地發揮民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