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新聞辦召開發佈會 介紹渭南市“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頒布實施一週年”相關情況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3日 10: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陜西省人民政府網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頒布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舉措。在國家戰略層面為渭南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帶來了重大機遇,提振了全市人民謀發展、求跨越的信心和幹勁。

  一、《規劃》啟動實施的基本情況

  (一)學習宣傳深入有效

  《規劃》一經頒布,我市緊緊把學習《規劃》與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相結合,在市委三屆七次會議上,組織全市幹部進行全面動員和學習研討,邀請專家輔導講座50多場次,對規劃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解讀。組織了16家境外媒體來渭南實地採訪和集中報道,進行有影響、有力度、有聲勢的系列宣傳,在全社會積極營造共同關注、廣泛參與、積極響應的濃厚氛圍。

  (二)規劃調研富有成果

  引進北京大學、長安大學等多名教授、博導在發改、政研、城建等經濟和行業部門任職,聘請北大縱橫等高層次研究機構全面展開市情發展和産業規劃專題調研。先後完成重大問題和産業規劃研究報告35篇,通過挂網發佈、媒體公告等形式徵詢吸納各方面意見和建議150多條,豐富和完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産業佈局、政策措施,編制並印發了《渭南市〈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意見》。

  (三)項目開發有力支撐

  圍繞落實《規劃》,確定了2010年180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475億元,年度投資520億元。策劃包裝重點前期項目170個,估算投資1100億元。支撐了全市2010年固定投資完成860億元、增長69%的目標。根據《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六個基地、一個中心”的戰略定位,策劃包裝、蒐集整理了532個重點項目,估算總投資4240億元,涉及裝備製造、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旅遊文化、商貿物流等9大類。

  (四)招商引資再創新高

  狠抓項目,抓大項目,是我市提升産業、促進轉型的重大舉措。中國九冶建設公司投資18億元在渭南經開區建設的總佔地1500畝的紫兆環保裝備産業園開工建設。省國際工貿發展中心、台灣威奈聯合科技股份公司、陜西紫兆環保産業開發公司共同出資50億元在渭興建的新型太陽能光電項目將在一年內建成投産,新增産值30億元、稅收2億元。在第14屆西洽會上共簽約292個招商項目,總投資759億元,其中投資超10億元的項目19個、超5億元項目 20個,過億元項目90個,且多數在精細化工、裝備製造、商貿物流、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五)區域合作深入推進

  成功舉辦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第一次市長聯席會議,積極參加歐亞經濟論壇及各類以推動區域協作為主題的經濟發展與規劃論壇。與其他經濟區城市,主動在經濟信息、規劃實施、經驗做法等方面互動交流,積極在項目策劃、環境綜治等方面研究合作。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和境內外新聞媒體,全方位宣傳推介渭南,組團赴南方招商引資,借助省內外重大節會大力宣傳渭南。

  (六)體制機制不斷創新

  圍繞區域産業開發和重點園區建設,整合理順並適時創新了經開區、鹵陽湖、華山景區等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圍繞産業園區規劃,設立財政引導和扶持基金,進一步激活企業和民間社會投資。積極推進資産運營,公開拍賣城市天然氣股權和加氣站經營權,對南垣綠化實行公開招標,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和投資環境。積極與省煤化集團及省級金融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先後榮獲“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以及榮獲“浙商最佳投資城市”和“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稱號。

  二、《規劃》實施開局良好

  2009年是《規劃》啟動實施的第一年,也是應對危機、逆勢而為的一年。我市堅持以保增長、惠民生為重點,大抓項目擴投資,提升工業增效益,力保增收促和諧,經濟社會發展要比預期好的多,主要指標實現新突破,呈現出“兩擴大、兩提高、三下降、一協調”的良好態勢。

  “兩擴大”:一是全市經濟增長14.3%,比全省快0.7個百分點,總量擴大到655.5億元,2007-2009三年來連破400億、500億、600億大關。二是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擴大到509.4億元,增長52.7%,高出全省17.7個百分點,居第一。

  “兩提高”:一是發展質量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45億元,增長17.6%;地方財政收入28.2億元,增速高達32.2%,超出全省8.09個百分點。二是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分別達到13652元和3584元,分別增長24.1%和20.6%。

  “三下降”:一是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7,比上年下降5.7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2.947噸標煤,同比下降5.21%,四年累計下降15.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一協調”:即産業結構趨於協調,一、二、三産比例由2008年的17.1:45.5:37.4調整為2009年的15.3:47.7:37,第二産業上升2.2個百分點,特別是工業所佔比重由2008年的39.5%提升到2009年的41.6%。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十二五”的謀局之年。我市繼續堅持以規劃為引導,以項目建設為帶動,強化措施大抓投資,創新模式大力招商,經濟呈現出高點起步、快速發展的良好開局。一季度,全市生産總值(GDP)完成144.43億元,增長18.2%,比去年同期加快了7.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7.92億元,增長6.3%;第二産業增加值73.74億元,增長26.9%;第三産業增加值62.76億元,增長12.2%。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完成175.12億元,同比增長37.9%;實現增加值65.03億元,同比增長29.3%。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預計完成100億元左右,其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完成76.59億元,增長29%。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0.55億元,增長17.9%;旅遊業綜合收入13.17億元,增長30.4%。

  ——轄區財政總收入實現16.28億元,增長14.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32億元,增長16.13%。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4087元,同比增長12.9%。農村居民現金收入實現1042元,增長15.9%。

  三、實施《規劃》重點任務

  (一) 抓新型工業化

  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主導和出路,樹立“綠色、低碳、循環”新理念,以園區為平臺,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大力招商引資,全力發展民營經濟,努力促進産業結構轉型。園區按照“一縣一園、一園一業”的思路,完善規劃,明確定位,促進産業向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環式方向發展。加快能源化工業升級轉化,大力發展載能工業和新型煤化工,抓好拓日太陽城項目建設。推進裝備製造業上規模、上水平,實加快建設經開區環保設備産業園,著力打造國家級通用航空綜合開發區。實施食品、醫藥、紡織、花炮等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優化提升工業結構。

  (二)抓城市(鎮)化

  堅持把城(市)鎮化作為吸納和承接産業轉移的重要載體,按照“一河兩岸、四大組團”的空間構建和戰略規劃,打造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加快完善中心城市路網,強化水熱電氣“四供”功能設施和金融、技術、人才等要素市場建設,規劃建設城市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和文化體育中心,發展星級酒店、購物中心、物業管理、醫院、學校等城市服務産業,大力實施“城中村”改造,實現“大村堡”向“大城市”飛躍。加快關中百鎮建設,拉大縣城空間,擴大城鎮容量,通過項目布點、産業連帶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三)抓農業現代化

  堅持工廠農業的理念,按照“穩糧、優果、興牧、擴菜”的思路,實施“一村一品”工程,推進地域性特色産業擴規模、創品牌、增效益。引導支持龍頭企業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租賃、轉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産基地,不斷提高農業産業化水平。突出保水土、保民生,新改建農村道路,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和易地搬遷工程,改善農村生産生活和生態環境,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抓文化創意旅遊

  突出“華夏之根、文化之源”品牌,圍繞山、水、聖、陵人文資源,著力打造華山、少華山、洽川濕地、富平陶藝、韓城及潼關古城、蒲城橋陵等精品景區,豐富山水人文、歷史名勝、生態觀光等旅遊內容,完善配套地方小吃、休閒度假、特色購物、民俗演藝等服務産業體系。深度挖掘老腔、皮影、阿宮腔等民俗文化內涵,組建渭南演藝集團,建設華山旅遊文化創意平臺、司馬遷史記碑林、中華倉頡文字博物館、華州國際皮影等文化創意園,吸引中外文化名人、影視大家來渭南搞創意、編大劇,創建華夏文化創意産業聚集區。

  (五) 抓內外開放

  堅持對外與對內外開放並舉,依託城市擴張和産業園區建設,發揮區位優勢,規劃承接産業的大空間,發展大物流、大貿易,爭取設立渭南海關,打造以加工、貿易和物流集散為主導的陸港經濟區。按照借勢搭載、借船出海的思路,重點在科技、人才、職教、環保、旅遊等領域與西安加強統籌協調、合作共贏。積極推進跨省、跨區合作和縣域統籌發展,建設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中心城市、渭臨(潼)經濟協作區及韓城新型煤化工、潼關物流港、富平現代農業生態區建設。

  (六)抓生態文明

  堅持低碳、綠色和循環模式,繼續實施“關小上大”,大力發展能源轉化、“三廢”回用等循環産業,科學開發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建設潔凈型新能源示範城市。切實抓好秦嶺北麓、黃河包括渭洛河流域、渭北丘陵溝壑等生態區整體規劃和綜合治理,嚴防水源、大氣和土地污染,保護生態、人居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2010年落實《規劃》主要工作

  (一)健全組織機構

  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各縣市區和市級主要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將各項目標和工作任務納入年度考核,進行分年度計劃推進和分階段組織落實。

  (二)開展項目策劃

  按照先行先試的規劃精神及規劃賦予的區位政策優勢,圍繞區域統籌和內陸開放的要求,重點圍繞現代農業、新型工業、現代物流及文化創意、綜合交通等方面,策劃包裝一批政策支撐的大項目和市場融資的好項目。圍繞編制“十二五”規劃工作,全面與中省有關規劃搞好協調對接,爭取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和省上的計劃。

  (三)深化對外宣傳

  高起點、多渠道策劃對外宣傳,在國內外主流媒體開闢專欄,利用西洽會、西博會、文化旅遊節、各種論壇、研討會等各種活動宣傳渭南。運用企業品牌的影響力和特色文化的滲透力,營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經濟聯合和交流合作格局。

  (四)加強開放合作

  積極與中省有關部委及專家學者,建立發展顧問與諮詢會商機制,就區域地位、産業規劃、項目開發等重大問題展開研究和商討。與經濟區和周邊地市包括河南三門峽、山西運城、臨猗等市,積極創建市長聯席與産業協會制度,就經濟運行、發展規劃等情況進行分析研討,促進共同發展。

  五、關於《規劃》實施的幾點建議

  一是建議完善投融資機制。把渭南作為向東與河南、山西跨區域合作,構建黃河金三角地區中心城市來建設,引導國家開發銀行西安分行、國家進出口銀行陜西省分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在我市成立分支機構,積極探索和發展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信用社、地方風險投資基金等機構,支持骨幹企業股票債券發行、增資擴股。

  二是支持加快中心城市建設。渭南中心城市按照“一河(渭河)兩岸”的佈局,規劃2020年建成80平方公里、80萬人的城市。支持渭南高新技術開發區晉陞為國家級,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列為省級,華縣改設為華州區。從財稅政策和項目佈局上引導渭南中心城市有序擴張,更有利於吸收和承接東部産業轉移。

  三是支持重大産業項目。將加速推進蒲城68萬噸烯烴等新型煤化工項目建設,把渭南建成陜北能源接續地。重點扶持紫兆公司在渭南經濟開發區建設環保裝備産業園區。對拓日太陽城項目實行用電直供,對我市煤層氣開發和綜合利用在資金和規劃上予以支持。

  四是支持擴大對外開放。爭取把鹵陽湖現代産業開發區列為國家通用航空産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吸引國內外通用航空産業向鹵陽湖開發區集聚,建設世界知名通用航空中心和全國內陸航空貨運港。支持和爭取設立渭南海關,在省級層面規劃建設內陸型港口貿易集散基地和外向型産業保稅區。

  五是中省儘快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建議省上根據《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由省級有關部門儘快制定城鄉統籌、産業發展、交通體系、生態建設、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發展規劃,並進一步深化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環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渭 南 市 情

  【獨特區位具優勢】渭南地處我國版圖中心,是東西部的交匯點,西北東大門,處於西安大都市半小時經濟圈內。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東連中原,北接華北,南達西南,市場戰略位置極佳。現轄一區、兩市、八縣和高新區、經開區和鹵陽湖管委會,195個鄉鎮(辦事處),3237個行政村,總人口543萬人,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境內交通發達,連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國道同隴海、西延、西韓、西南、西鄭等7條鐵路縱橫交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縣縣通鐵路、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7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為323.4公里,全市道路通村率達到100%,均居陜西省各市之首。

  【鐘靈毓秀炳青史】渭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約20萬年前的“大荔人”曾在這裡繁衍生息、刀耕火種。沙苑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以及西嶽廟、太史祠、倉頡廟等遺存,如絕本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韓城兩周古墓群、以橋陵為代表的唐帝王陵墓,如遙遠的星座,閃爍著神奇的亮光。周、秦、漢、唐兩千多年,渭南一直是古都長安的京畿重地。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造就了傑出的人才。這裡是詩之源、字之源、酒之源、史之源、樂之源。“中華第一詩”—《詩經》開篇《關雎》描寫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的洽川。在這片土地上,字聖倉頡創造了漢字,酒聖杜康釀造出美酒,史聖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寫出了被譽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這裡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眉戶、阿宮腔等多種戲曲劇種源遠流長,訴説著歲月的久遠。這裡是中國民俗之鄉,石刻、木雕、面花、皮影、剪紙、提線木偶等民間藝術巧奪天工,傳承者文化的變遷,蘊積著文化的厚重。這裡曾出過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將軍和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

  【物華天寶蘊生機】渭南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年均氣溫11.3-13.6℃,年日照時數2144-2505小時,無霜期199-255天,年降水量529-638毫米。水資源總量20.06億立方米,流經市域的黃、洛、渭三河客水年均徑流量486.92億立方米,可用總量26億立方米。境內川原平地約佔70%,耕地62.4萬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5.2萬公頃。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歷來是陜西乃至西北地區最優的農業生態區。秦川牛、關中驢、奶山羊等畜種聞名遐邇,丹頂鶴、黑鸛、褐馬雞、大天鵝等23種珍稀禽獸馳名中外。野生植物2500多種。農林作物87種,尤以小麥、玉米、棉花、蘋果、酥梨、蔬菜、花椒、柿子、紅棗、核桃等農産品質優量大。境內礦産資源豐富,開發潛能巨大。已探明礦藏51種,可開發利用的33種,其中煤、氣、鉬、金、石頗具優勢。原煤地質儲量371億噸。煤層氣儲量5000億立方。鉬礦探明儲量85萬金屬噸,居全國第二位;年産鉬精粉3.1萬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一半,是亞洲最大的鉬精粉生産基地。黃金儲量約26金屬噸,年産黃金5832千克,儲量和産量均居全國第三位。石灰石探明儲量2.78億噸,大理石儲量1.3億立方米,年産水泥440萬噸。分佈在9縣(市、區)的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儲量大、水質優。大荔礦泉水日出水6萬噸,富含多種人體所需元素,被譽為“中國之最”。豐富的歷史遺存與壯麗的山河薈萃,形成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全市現有館藏文物21025件(組),旅遊文物資源5547處,列入保護和開發的文物旅遊景點619處,其中國家級35處,省級102處,居全省各市第二。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兩處。奇險峻秀的西嶽華山,傲居五嶽之首,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風景秀麗的洽川,融“山河湖灘泉”于一體,是黃河流域最大最完整的幹流湖泊型濕地風景區。集“山河川垣”自然景觀與元明古建人文景觀之大成的黃河龍門旅遊景區,素有“北國小三峽”之美譽。規模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一展盛唐雄風,是中國封建皇室宮廷文化的縮影。

  

  【經濟建設譜新篇】“十一五”規劃實施的幾年,渭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9年,全市生産總值達到65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00.5億元,增長6.5%;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312.98億元,增長16.3%;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241.97億元,增長14.7%。人均GDP達到12069元。全市財政總收入6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25億元,同口徑增長32.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2元,比上年增加2651元,增長24.1%;農民人均純收入3584元,增加608元,增長20.6%。

  農業優勢突出。初步形成了以糧棉油、果蔬、奶畜、林果為主體的特色産業鏈。現有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優質小麥基地、陜西省唯一的以秦川牛為主導産業的國家農業科技園,有國家蘋果生産百強縣5個,有國家優質棉花基地縣1個和商品魚基地縣3個。全市現有水果面積222萬畝,其中綠色果品面積105萬畝,是陜西省最大的綠色果品生産基地。全市水果總産237萬噸,其中蘋果180萬噸。瓜菜面積127萬畝,其中設施面積67萬畝。畜牧業增勢強勁。豬、牛、羊、家禽存欄分別達到165萬頭、27萬頭、74萬隻和830萬隻。渭南素有陜西“糧倉”、“棉庫”之稱,糧食種植面積860萬畝,總産245.1萬噸;棉花總産7.6萬噸,約佔全省總産的88%;油料總産6.56萬噸。農業産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果品冷藏庫容貯藏能力60萬噸,以澄城海升、合陽恒興、白水安得利等企業為主的果汁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20余萬噸,是陜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國最大的果汁生産基地。

  現代工業初具規模。能源、化工、食品、建材、有色、機械、醫藥等産業發展較快,是陜西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秦嶺、韓城、蒲城三大發電廠和星羅棋佈的地方發電站,總裝機容量737萬千瓦,年發電259.2億度,佔陜西省總發電量的近1/3。以韓城、澄合、蒲白三大礦務局為主體、地方煤礦相輔助的煤炭工業,年産原煤1615萬噸。以渭河煤化工集團、陜西華山化工集團公司等企業為主的化肥工業,年産化肥44.6萬噸,佔全省産量的51.4%。以西北地區三大鋼鐵企業之一的龍鋼集團為主的冶煉工業,年産鋼材395萬噸,佔到全省産量的近一半。中聯重科土方機械有限公司的工程機械、中冶陜壓重工設備有限公司的壓延設備、陜西北人印刷機械有限公司的印刷機械在全國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産品暢銷全國。以量子高科、容廈、榮國、利君恒心堂、美邦、博愛等制藥企業為主的現代醫藥工業發展較快,在全省具有重要的位置。園區經濟發展加快。目前渭南已有13個各具特色的産業園區,建成面積達到68平方公里,入園企業456戶,年實現工業産值381.75億元。渭南高新技術開發區佔地3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良好,現已形成現代醫藥、精細化工、設備製造、電子信息等6個産業園,入駐企業300余戶, 2009年生産總值達到39億元,是全市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韓城龍門生態工業園被國家確定為循環經濟示範園。以通用航空製造業為主導的鹵陽湖現代産業綜合開發區、以食品醫藥、裝備製造為主的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煤電鋁産業群為主的澄城工業園、以農化工為主的蒲城工業園、以冶金建材為主的富平工業園初具規模,成為帶動我市經濟的先導區和核心區。

  商貿、旅遊業勢頭迅猛。2009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12.53萬人(次),增長22.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1.43億元,增長38.6%。進出口總額1.15億美元。全市擁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經營網點和機構5萬多個,城鄉集貿市場350個。2009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88億元,增長20%。

責編:王璐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