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召開“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發佈會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12日 1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政府門戶網

發佈會現場

  2010年5月12日上午9點,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新聞發佈會。四川省人民政府秘書長于偉通報了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的有關情況,全文如下: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部委和對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人民和國內外社會的傾情幫助下,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災後恢復重建作為全省中心工作,堅持科學重建和民生優先,經過各族人民的艱苦奮鬥,四川災區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崛起,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現將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的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關於災後恢復重建進展情況

  按照中央關於“力爭在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標任務”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科學規劃為指導,以民生優先為基點,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合理調整重建進度,強力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4月30日,納入《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29704個項目,已開工28886個,佔97.2%,已完工23232個,佔78.2%;已完成投資6787.5億元,佔概算投資的72.3%。

  城鄉住房和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加快推進。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紮實推進民生項目重建,災區民生項目進展最快、民生設施顯著提升、民生問題有效解決、民生事業突破進展。特別是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把城鄉住房恢復重建作為首要任務,認真落實補助政策,切實加強建材保障,全力推進過渡安置和永久性住房重建。截至目前,全省154.9萬戶永久性農村居民住房全部開工,其中完工99.7%;城鎮居民住房開工25.7萬戶,佔重建任務的98.3%,其中完工21.63萬戶,佔重建任務的84.2%,災區群眾住房條件極大改善,城鄉佈局全面優化,群眾生活方式發生歷史變遷,災區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改變。堅持把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公共服務設施作為恢復重建重要任務,全力加以推進,建設標準高,功能配套全,服務能力強,災區公共服務設施全面上檔升級。到去年底,95%以上的學生到永久性校舍中學習;今年春季開學,災區學生全部告別板房進入永久性建築學習。截至目前,規劃重建的3002所學校已有3000所開工建設,完工2585所。醫療衛生機構開工1905個,佔重建任務的93.8%,完工1212個。40個文化産業項目開工,1433個文化市場經營網點完成重建,分別佔重建項目總數的65%和91%。763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體系重建項目開工469個,完工233個。41個社會福利項目已有24個建成投入使用,17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804所重建敬老院已開工721所,其中竣工518所。

  基礎設施重建進展順利。堅持恢復功能與發展提高相結合,災區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工交通、通信、郵政、水利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項目1367個,佔重建任務的99.4%。災區6條高速公路全部開工,88條國省幹道和重要幹線已完工43條,恢復修建農村公路25127公里。震後開工的第一個重大交通重建項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際鐵路建成投運,貫穿和輻射災區的成綿樂城際鐵路、成蘭鐵路等項目開工建設。累計開工電源、電網、煤炭、油氣等能源項目1067個,佔恢復重建任務的99.4%。1185座震損水庫開工建設,開工率97%,其中867座主體工程完工。完成76479處供水工程建設,解決災區525.92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城鎮重建取得重大突破。各地統籌考慮優化城鎮空間佈局,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強化城鎮産業支撐。38個重點城鎮恢復重建全部開工,其中完工5個,其他33個正在加快推進。備受關注的北川新縣城重建,立足於充分體現羌族文化,重建工作全面展開,山東省援建的60個項目等已全部開工建設,9月底前將建成城鎮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功能、樹立基本形象。青川縣城、汶川縣城等嚴重受損城鎮,正按新的規劃加快推進重建工作,已基本形成框架,基本完善城鎮功能,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其中,汶川縣映秀鎮正加快建設旅遊溫情小鎮和防災減災示範區;異地重建的綿竹市漢旺鎮初步形成佈局科學、功能配套、具有現代風貌的新城鎮。在城鎮重建中,堅持把城鎮重建同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安排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等市政設施和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城鄉産業互動,增強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發揮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産業發展再生性跨越。堅持抓重建就是抓發展的理念,把産業恢復發展與優化經濟佈局、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壯大優勢産業,增強災區自身發展能力。列入國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工業恢復重建項目已開工3056個,開工率98.3%,其中竣工投産2429個。在推進工業發展中,加快包括對口援建合作園區在內的産業園區建設,加快電子信息、重大裝備製造、飲料食品、磷化工、汽車製造等重點優勢産業發展,淘汰413戶落後産能企業,推進了發展方式轉變。災區受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産率達99.1%,東汽、阿壩鋁廠等重點骨幹企業迅速恢復崛起,災區工業産能總體恢復到震前水平。結合全省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加快農業基礎設施重建,加快震損農田修復,恢復災區糧食生産能力;結合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建設,重點推進災區十大特色種植業産業基地設施配套,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推進災區特色産業發展。744個農村基礎設施、種植業和農機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全部開工,恢復受損農田95萬畝,恢復重建優質糧油和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168個。累計開工商貿流通服務業恢復重建項目616個,其中完工356個,佈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配套、結構優化的市場服務體系逐步形成。累計開工旅遊重建項目117個,佔重建任務的66.8%,其中完工28個;2009年全省實現旅遊總收入1472.48億元,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

  地質災害防治、生態重建紮實推進。汶川特大地震使全省新增1.1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災區各地建立群測群防機制,嚴密防範地質次生災害,對查明地災隱患點落實監測預警、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等措施,實施1600多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去年成功避讓重大地質災害37起,避免了5800多人傷亡,避免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成功避險次數、避險人數均創全省歷年之最,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恢復林草植被、大熊貓棲息地及林木種苗基地、林區基礎設施,累計開工林業生態修復項目61個,佔重建任務的84.7%,完成林草植被恢復177.6萬畝,佔38.5%;修復林木種苗基地11882畝,佔32.1%;39個土地整理復墾項目全面啟動。

  地震遺址保護、心理衛生服務等工作得到加強。按照原址保存、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公眾參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制定了《“512”地震遺址、遺跡保護及地震博物館規劃建設方案》,完善了由北川老縣城、汶川映秀鎮、綿竹東汽漢旺廠區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四個地震遺址、遺跡組成的四川“512”地震遺址、遺跡及地震紀念體系,積極推進地震遺址保護工作。都江堰伏龍觀完成修復,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加快建設,啟動理縣桃坪羌寨等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加強災區心理衛生服務工作,建立心理衛生五級服務網絡和省心理衛生服務中心,統籌黨委、政府、群團力量、國際國內專家力量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對26萬多名災區群眾進行心理撫慰,110多萬人接受了心理輔導。針對“三孤”人員、傷殘人員、有親屬死亡傷殘人員以及在校師生等特殊人員,重點開展心理服務,幫助災區幹部群眾擺脫因地震留下的心理陰影,積極投身重建災後美好家園。

  二、關於災區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情況

  在災後恢復重建中,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民生重建擺在優先位置,明確提出“把群眾安頓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災區建設好”,民生項目努力做到早開工、早建設、早完工。高度重視關心災區群眾的生産生活,特別是採取有力措施幫助特殊困難群眾渡過難關,從根本上解除後顧之憂。

  努力擴大災區群眾就業。災區各級黨委、政府把促進就業擺在重要地位,制定實施了支持災區恢復重建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特殊政策,與對口支援省(市)簽訂就業援助協議,多渠道擴大就業,確保了災區群眾就業有門路、收入有來源、生活有保障。兩年來,全省共幫助157.6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其中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21.9萬群眾就業,對口支援省(市)通過異地轉移就業和項目吸納幫助16.7萬災區群眾就業。通過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緩繳社會保險費等措施,共對災區困難企業減繳、緩繳社保費33億元。對暫時失去崗位的災區企業職工,進行失業預登記,發放失業保險金,穩定了13萬多災區職工就業。採取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等措施,2009年為災區群眾創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2億元,扶持了一大批災區群眾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

  全力幫助特殊困難群體。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切實把安民貫徹到災後恢復重建始終,著力解決災區群眾的實際困難,推進和諧發展。對因地震造成的1449個孤老、孤兒和孤殘等“三孤”人員,在前期應急救助、臨時救助的基礎上,分別納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和臨時生活困難救助等制度性安排,構建救助長效機制。對因為地震失地的農民,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則,通過返鄉就地就近安置、市內跨縣(市、區)安置和省內跨市(州)安置的次第安置方式,全部在省內得到妥善安置。其中,99.7%的失地群眾共計54352戶、191340人實現市(州)內安置;按照農民自願申請、政府幫扶、統籌安排的原則,青川縣140戶及汶川縣145戶共計1202人搬遷到邛崍市南寶山農場。著力為城鄉住房建設提信貸支持,災後重建以來金融機構累計發放149.2億貸款,支持了63.3萬戶農戶住房重建;累計發放城鎮居民住房貸款155.8億元,幫助9.88萬戶城鎮居民重建住房。為幫助困難農戶重建住房,開展農村住房重建“百日攻堅活動”,採取“一對一”幫扶、發動社會力量幫建等措施,特別是著力解決特困群眾的農房重建貸款問題,政府專門設立了40億元貸款擔保基金,使8.8萬戶特困農戶通過貸款順利建房。對51個重災縣中因震災導致主要勞動力遇難或傷殘且無生活來源的特困戶,在繼續享受低保和五保的基礎上,從2009年11月起至2010年3月止,每戶每月給予450元生活補助金,主要用於購置生活設施和必備用品。省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專門解決有傷亡成員家庭的再生育問題,截至目前已有3140名婦女成功懷孕,妊娠率達到57.9%,其中已有2087名婦女分娩,共生育小孩2106名。2008年和2009年兩個冬季,災區各級黨委、政府按照保過冬住房、保禦寒衣被、保冬春口糧、保衛生防疫、加強過冬物資儲備“四保一儲備”的要求,組織了大規模的溫暖過冬幫扶活動,確保了災區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著力推進災區扶貧開發。針對特大地震致使災區貧困面擴大、因災返貧人口增加的實際,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災區扶貧幫困工作,編制了《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極重災縣和重災縣2516個貧困村納入國家、省《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總體規劃》,通過災後重建改變貧困落後面貌。截至目前,共到位中央基金14.36億元,幫扶貧困村1436個。2009年安排專項扶貧資金5.76億元,在6個重災市(州)開展新村、勞務、産業、村道、沼氣扶貧工程和大骨節病防治等工作。開展“領導挂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活動,由省領導分別聯絡一個縣(市、區)並確定一個聯絡村進行挂點幫扶,各市(州)、縣(市、區)黨政領導和省、市(州)各部門領導分別聯絡一個鄉鎮並確定一個聯絡村進行挂點幫扶,每個部門分別確定1至2個村作為幫扶村,省、市、縣直部門有幫扶能力的幹部職工結對幫助困難家庭,通過重點幫助災區農村加快推進永久性農戶、農業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農村産業發展重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此外,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合作,開展了54個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試點。

  三、關於災後恢復重建監管情況

  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投放項目多,投入資金數額巨大。在重建資金籌集上,中央盡最大可能給予了大力支持,安排四川省中央財政恢復重建基金2203億元,下撥四川省特殊黨費80億元。同時,四川省各級財政通過壓縮公用經費、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增量、整合專項資金等多種辦法,千方百計籌集重建資金,省級財政三年安排重建基金270億元,災區市、縣財政也籌集了大量重建資金。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國內外社會踴躍伸出援助之手,截至目前,四川省共接收捐贈資金201.9億元,其中,省級接收捐贈資金96.9億元(省慈善總會、省紅十字會、省財政廳、其他省級單位分別接收41.28億元、13.9億元、23.29億元和18.43億元);災區市、縣和中央在川單位接收105億元。按照“體現意願、遵循規劃、加強引導、突出重點”的原則,嚴格捐贈資金使用,對有明確意向的捐贈,按照捐贈人意向優先安排認建、認領項目;對非定向捐贈資金,全部納入省、市、縣災後重建資金,統籌安排用於恢復重建項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恢復重建項目推進、資金使用、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從項目、資金的下達開始,監管工作同步進入,同步檢查,同步審計,全過程監管。截至目前,四川省資金使用、項目管理總體規範有序,沒有發現大的問題。一是健全監管體系。始終堅持一手抓恢復重建、一手抓監督檢查,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認真落實恢復重建資金項目實施、監管主體責任。省、市、縣均成立了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監督檢查領導小組,並針對不同類型的建設資金和不同的工作任務分設了若干專門監督小組。注重強化一線監管,堅持把監督重心向基層傾斜,做到監督到縣鄉、覆蓋到村社。從全省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發改、建設等部門抽調近300名幹部,組成6個市(州)、1個省直機關、44個縣(市、區)監督檢查工作組,堅持在一線駐點和巡迴檢查。注重全過程跟蹤審計,審計部門在全省審計系統共組織4252人次,組成1445個審計組,對恢復重建資金項目進行全程跟蹤審計。注重加強社會監督,著力構建專門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政府監督與社會監督相銜接的監管體系,確保大額資金、重大項目同時接受當地監管部門、上級派駐監督組、社會監督員和群眾的多重監督。特別是在前期聘用308名社會監督員完成抗震救災監督任務後,根據恢復重建監督工作需要,選聘建築、造價、財會、招投標等方面的專家,作為社會監督員參與資金管理和項目建設監督。二是突出監管重點。緊緊圍繞民生工程等社會關注的重點、熱點,加強資金管理、項目建設、物資採購等方面的監管。強化公開公示,通過政府網站、政務公開欄等方式,強化項目立項、招投標、資金撥付、物資採購等方面的公開公示工作,增強項目管理、資金使用的透明度,特別是在新聞媒體上公示捐贈資金的來源、去向,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完善監管制度。針對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特點,制定了災後恢復重建資金、物資管理監督辦法、港澳特別行政區援助四川災後恢復重建項目資金監督檢查辦法、抗震救災“特殊黨費”使用管理監督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資金項目管理有章可循,監督問責規範有序。健全審計監督制度,充分發揮審計在監督檢查中的重要作用,對城鄉住房災後恢復重建、恢復重建項目建設質量、港澳援助四川災後重建項目等開展專項審計和跟蹤審計,確保災後重建項目順利推進,確保重建資金高效安全使用。四是嚴格質量監管。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工程質量作為生命線貫穿災後重建始終,在加快重建進度的同時,高度重視重建的質量和水平,嚴格堅持抗震設防標準,嚴格堅持工程建設規範,堅決反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確保重建工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把災後重建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結合起來,對所有重建工程報建項目嚴格進行質量安全監督,確保了災後重建工程質量安全。特別是在農房重建上,出臺了農房重建設計方案圖集、抗震設計技術導則等10多個指導性文件和技術規範,改變了農房建設不設防的歷史。鼓勵爭創優質工程,調動參建單位爭先創優的主動性,近兩年來有317個災後重建工程獲省優質結構和省優質工程獎。嚴格落實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圖審、檢測等各方責任主體和有關機構的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總體上看,全省災後重建項目地基基礎和主體結構安全牢固,工程質量整體較好,安全生産形勢平穩。

  四、關於對口支援工作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建立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機制,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由18個省(市)為四川省18個縣(市)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支援。截至目前,18個對口支援省(市)已確定對口支援項目3472個,已開工項目3426個,建成項目2559個,分別佔已確定項目的98.7%和73.7%;對口支援資金772.3億元,已完成投資587.43億元,佔總投資的76.1%。對口支援省(市)把自身的産業優勢、市場優勢與災區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幫助災區企業迅速恢復生産,規劃啟動和建設了21個特色産業園區和農業示範園區,鼓勵本省(市)企業參與災後恢復重建,簽訂投資協議695個,落實項目453個,協議資金534億元,已落實資金174億元。各對口支援省(市)在項目安排上,充分尊重災區需要,科學選擇項目,優先安排城鄉居民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等方面的項目,既幫助災區解決了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又為當地今後加快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口支援省(市)充分發揮科教、人才、技術優勢,為災區提供多種形式的智力支持。近兩年來,18個援建省(市)累計派出10余萬名援建人員,支醫、支教、支警1.6萬人,選派近萬名志願者赴災區開展教學、心理輔導和實施大齡婦女再生育技術服務,組織培訓醫療衛生、項目管理、施工監理及城鄉規劃等方面的急需人才43367人;同時,一批災區幹部到援建省(市)挂職鍛鍊,學習先進理念,提高管理能力,為災區長遠發展培養鍛鍊了人才隊伍。同時,在加強對口支援的基礎上,四川省與援建省(市)本著互利雙贏的原則,簽訂長期對口合作協議,建立合作各方高層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和行政職能部門溝通、協調製度,積極探索長期合作機制,以對口支援深化對口合作,以“輸血”幫扶增強“造血”功能。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促進區域合作互動,推動黨政交流、合作産業園區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商貿流通、勞動力就業、教育衛生事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的長期合作;鼓勵合作區域內的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加強協作,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鞏固和發展對口支援成果,推進對口支援向對口合作轉變。

  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和港澳同胞高度關注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給予了大量無私援助。截至目前,港、澳特區政府共援建四川省202個項目,總投資116.98億元,其中援助資金105.5億元;已開工援建項目105個,完工4個。在推進港、澳特區援助項目過程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操作,確保每一個項目保質保量順利推進。

  五、關於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中央要求,今年要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目標任務。省委、省政府明確9月30日前累計完成災後重建投資和項目達到85%以上,力爭年底完成90%。為此,四川省把今年作為災後恢復重建的決勝之年,提出圍繞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把災後恢復重建作為全省中心工作,著力抓重建進度、抓工作平衡、抓竣工收尾、抓質量安全、抓查漏補缺,全面推動災後恢復重建,確保保質保量按時基本完成重建任務。管好用好建成項目,努力做到公益項目運轉好,産業項目發展好,管理隊伍建設好,居民素質提升好,最大限度發揮建成項目的功能和效用。同時,隨著重建工作的深入推進,災區初步實現原地起立,將著眼長遠發展,把工作重點逐步轉向發展産業、擴大就業、扶貧幫困等重點工作,努力實現“變困難為機遇、變重建為發展、變起立為起跳”,增強災區持續發展能力。

  在産業發展上,結合災區實際調整生産力佈局,科學選擇産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發展三次産業。突出比較優勢,優化災區産業結構,推動産業升級,抓住時機淘汰落後産能。推動災區優勢資源科學有序合理開發,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災區資源科學開發,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堅持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既注重發展資本密集型産業,也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既注重扶持大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也注重推動中小企業配套發展。以市、縣為主體集中佈局和建設産業園區,以高水平的園區建設引導生産力佈局和産業結構調整優化。穩定發展優質糧油生産,加快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大力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基地,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加快開發以多産業融合為特色的旅遊新業態新産品,著力打造特色旅遊品牌,提升災區旅遊業發展水平。加快災區城鄉流通基礎設施和流通網絡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現代物流、金融、信息、文化和工業設計等帶動性強、關聯度高、影響力大、就業容量大的服務行業,著力構建一批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增強第三産業對災區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在擴大就業上,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優先目標,作為保障災區群眾生活不斷提高的根本性措施,立足全局、整合資源、系統安排,做到目標到戶、工作到人,努力實現“戶戶有就業”的目標。認真研究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關於災區就業的政策,做好政策對接和細化落實工作,擴大災區群眾就業。進一步圍繞“兩個加快”,全力擴大就業;進一步加強創業扶持,促進富民增收;進一步強化技能培訓,促進轉移就業;進一步加強就業援助,改善群眾生活;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就業促進能力。

  在扶貧幫困上,抓緊編制《汶川地震四川省貧困村災後扶貧總體規劃》。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堅持常規扶貧與災後恢復重建相結合,推進災區扶貧幫困向縱深發展;堅持扶貧政策與農村低保制度相結合,對低保戶實行應保盡保,對扶貧戶實行應扶盡扶;堅持扶貧開發與發展特色産業相結合,帶動貧困村經濟發展;堅持項目扶持與提高發展能力相結合,強化災區勞務輸出培訓;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各界幫扶相結合,集中全社會力量做好災區扶貧幫困工作。

  目前,城鄉住房和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民生項目重建,基礎設施功能恢復,産業恢復振興,防災減災和生態修復,以及對口支援等工作正在加快推進。按照目前的工作進度和力度,我們相信年內一定能夠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基本實現“家家有住房、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災區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向全國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責編:王璐

打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