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爭議網絡實名制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03日 1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真的到了需要執行實名制的時候了?

  “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紐約客》雜誌的這句名言廣為流傳,甚至被視為網絡自由的宣言。從互聯網誕生之初,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網絡是可以盡情狂歡的一片天地,在這裡,大家可以不露身份地暢所欲言。

  不過最近,美國的幾家大報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以及著名的政治新聞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紛紛表示,要考慮修改他們網絡版報紙的評論政策,將在近期推出有關實名評論的措施。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真的到了需要執行實名制的時候了?

  匿名是把“雙刃劍”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對於網絡言論限制很少,只有涉及有組織犯罪和性犯罪的言論會被警方監控。然而,匿名制帶來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但也帶來了污言穢語和煽動性言論。匿名在保護言論自由的同時,似乎也成為一種網絡傷人工具。

  還記得美國網絡暴力第一案嗎?3年前,美國密蘇裏州49歲的婦女洛瑞德魯從沒有想過自己會因為在網上用虛假身份發言而鋃鐺入獄。她為了報復與自己女兒吵架的13歲女孩梅甘邁爾,與女兒在MySpace上冒充名為喬希埃文斯的男生,對梅甘惡語羞辱,並帶動一批不明就裏的網民加入辱罵行列。最後,這個不堪網絡言論侮辱的小女孩在自己的房間上吊自殺。2007年,該事件的主導者洛瑞被判處3年監禁。

  也難怪《邁阿密先驅報》的專欄作家萊昂納德皮茨説,匿名原則已經令一些論壇成為“粗野、偏執、刻薄和低級趣味的天堂。

  正是為了應對這類匿名評論帶來的傷害,未來幾個月,《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以及其他一些美國媒體開始考慮要求評論者先註冊,提供一些個人信息之後再發表評論。一些網站和有名的博客乾脆關閉了論壇。

  “隨著互聯網的成熟,發表評論將不再是匿名的。”《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之一瑪麗安娜赫芬頓對網絡實名制的推行充滿信心。

  反對:以自由的名義

  然而,在美國如此注重言論自由的國家,推行網絡實名著實不易。

  其實,在3年前,率先提出網絡進入“Web2.0”時代概念的蒂姆奧萊利和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就曾分別推出7條“博客行為準則”,內容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禁止匿名評論。

  然而幾年過後,匿名評論並沒有消失,“行為準則”形同虛設。

  在美國人的觀念中,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的權利。美國各大新聞網站推行實名制的做法,引來美國網民的激烈反彈。有人認為實名制是言論自由的悲哀,一位自稱律師的網友留言説,無論網友們的評論多麼苛刻或具有攻擊性,這畢竟意味著網絡評論是“完全的開放、自由、民主的辯論”。他擔心,新聞網站的實名政策“將使網民的意見趨於一致”。

  而另一些人則擔心,由於公開個人信息而導致的安全問題。“網絡評論是為了交流意見,不是交流作者信息。”一位紐約網友表示,他曾經在一個有關槍支管制的博客上使用真實姓名發表看法,事後竟遭到多次威脅。

  有限實名或是一種出路

  不管怎樣,互聯網早已不僅是一個“個人媒體”,而是一個“網絡社會”。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努力讓網絡世界變得更加真實。早在2002年,韓國政府實行網絡實名制的措施提出後,和美國一樣,也曾引發關於“侵犯個人隱私”、“限制言論自由”等激烈爭論,這一措施的推行也幾度擱淺。不過,經過數年的實踐操作並不斷完善之後,韓國民眾已經普遍接受網絡實名制。

  “韓國人早已習以為常,就像你去銀行需要填寫用戶名和密碼一樣。”目前在韓國留學的周昕對本報記者説。其實,韓國的網絡實名制是一種“前臺匿名,後臺實名”的“有限實名制”,網民在網絡留言、建立和訪問博客時,必須先登記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通過認證方可使用。而為了保護信息發佈者的隱私,網民只要通過認證,就可以用代號、化名等替代真實姓名在網上發表信息。

  作為世界上首個強制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韓國的成功給美國以及世界上其他仍在爭議網絡實名制的國家樹立了一個範例。(《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青帝 記者平悅發自華盛頓、北京)

責編:程衝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