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襲擊多發能否催生國際反恐統一立法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12日 15: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編者按

  近期,恐怖主義爆炸襲擊在世界上頻頻發生。種種跡象表明,又一輪恐怖主義浪潮已經來襲。

  恐怖主義的全球化促使國際反恐合作越來越密切,但越來越嚴峻的恐怖主義威脅表明,制定打擊恐怖主義的綜合性反恐國際公約已是勢在必行。也許,基於不同國家的不同利益,要通過這樣的國際公約,會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恐怖主義不除,世界永無寧日,國際社會應該為此付出共同的努力。

莫斯科地鐵站發生爆炸襲擊後,警察採取了更強的安保措施。 CFP

  □視點關注

  法制日報見習記者 任雪 法制日報記者 杜曉

  4月5日上午8時20分,俄羅斯又一次發生連環爆炸:1名自殺式襲擊者在北高加索地區印古什共和國卡拉布拉克市內務局大樓門口引爆汽車,導致3名警察受傷,其中兩人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其後不到一小時,內務局附近再次發生汽車炸彈襲擊。

  這是俄羅斯自3月29日以來的一週內發生的至少是第5輪自殺式恐怖襲擊。

  不只是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泰國都在短短的一週時間內相繼發生恐怖性的爆炸事件。接二連三的恐怖襲擊震撼著世人的神經,也引起了全世界的警惕: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新一輪恐怖主義浪潮的開始

  僅僅一週多的時間裏,發生在俄羅斯的多起連環爆炸、自殺式爆炸的恐怖襲擊事件,從莫斯科蔓延到俄北高加索地區,每一起恐怖襲擊都震撼世界,引起了高度關注。

  此輪恐怖襲擊最早可以追溯到3月29日。當日早高峰時段,兩名女性自殺襲擊者在40分鐘內,先後在莫斯科地鐵盧比揚卡站和文化公園站引爆隨身攜帶的爆炸物,導致至少39人死亡。

  俄羅斯安全部門已確認,文化公園站襲擊者為17歲的賈涅特阿卜杜拉赫馬諾娃,是達吉斯坦共和國一個反政府武裝頭目的遺孀。

  時隔一天,3月31日上午,俄北高加索地區的達吉斯坦共和國基茲利亞爾市發生兩起自殺式炸彈襲擊事件,導致12人死亡,其中9人為警察,近30人受傷。

  4月1日,達吉斯坦境內兩起汽車爆炸事件,又造成至少兩名當地居民死亡。

  4月4日淩晨,達吉斯坦卡亞肯特區發生兩起鐵軌爆炸事件,導致一貨運列車的8節車廂脫軌。調查顯示,第二次爆炸是專為襲擊趕到現場的偵查人員的。所幸的是,兩次爆炸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4月5日,俄羅斯再次發生連環爆炸。

  俄羅斯安全部門已公開表示,這一系列爆炸事件與莫斯科地鐵爆炸案很可能是同一犯罪團夥所為。根據已掌握的證據認定及相關分析,俄羅斯有關部門及媒體這幾天不斷表示,這一輪自殺式恐怖襲擊浪潮的主謀與車臣地區的反政府武裝組織大有關聯。而且,車臣武裝組織活動範圍日漸擴大,波及鄰近的達吉斯坦、印古什共和國等地。

  據公開資料顯示,車臣武裝頭目多庫烏馬羅夫已宣稱對莫斯科地鐵爆炸襲擊負責。

  除了俄羅斯之外,多個國家近期也連遭恐怖主義爆炸襲擊。

  3月31日,阿富汗南部赫爾曼德省一處集市遭襲,13名平民死亡、45人受傷。

  4月1日,阿富汗南部查布爾省發生一起路邊炸彈襲擊事件,致使2名平民死亡、3人受傷。

  4月4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曼蘇爾區的德國和埃及使館附近發生爆炸。隨後,巴格達伊朗大使館附近發生爆炸,中國駐伊使館和新華社巴格達分社受到波及。

  當天深夜,泰國首都曼谷發生兩起爆炸。

  4月5日,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下迪爾地區一處政黨集會場所遭受自殺式炸彈襲擊,導致至少41人死亡,百人受傷。大約一小時後,巴基斯坦白沙瓦美國領事館附近一處軍事檢查站遭武裝人員襲擊,致3人死亡……

  一時之間,恐怖襲擊的爆炸聲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國際反恐再次被提到世人的議程中。

  國際恐怖主義具有“傳染性”

  “國際恐怖主義襲擊目前有不斷擴大蔓延的趨勢。”外交學院聯合國研究中心主任江國青教授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近年來,恐怖主義活動的頻頻發生,讓很多人都深感缺乏安全感。從美國“911”到俄羅斯地鐵爆炸,恐怖主義的襲擊對象越來越平民化,很多無辜的生命在某一個猝不及防的瞬間成為了恐怖襲擊的犧牲品。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馬成元向記者列舉了近年來制定的國際反恐公約———1997年制定《制止恐怖主義爆炸公約》,1999年制定《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2005年制定《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從這些公約可以看出近年來恐怖主義發展的趨勢:以爆炸為主,作案手段高科技化,有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趨勢,而且犯罪主體一般都是有組織的團體。”馬成元説。

  恐怖主義不斷蔓延的背後根源究竟是什麼

  “這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的連續發生,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長期積聚的一次爆發。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各國和各有關地區內部的原因,包括歷史、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如俄羅斯的車臣問題,就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江國青分析道,總的來説,國際恐怖主義具有某種“傳染性”,一個恐怖組織通過發動恐怖襲擊取得一定的效應,會對其他恐怖組織造成“鼓舞”,成為效倣對象,所以要對以往發生的恐怖襲擊予以研究和加強防範。

  能否推動國際反恐公約制定

  此輪恐怖襲擊在給世界帶來震驚的同時,也使很多國家加緊了應對準備。

  事實上,自美國“911”事件以來,各國就開始重視對恐怖主義的防範與打擊。面對花樣倍出、持續不斷的恐怖主義襲擊,國際社會也在不斷加強反恐合作。

  “在國際反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把恐怖主義政治化。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恐怖主義都是一種犯罪行為,政治、宗教、意識形態等問題並不能成為恐怖主義的藉口。”江國青認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對恐怖主義的定義沒有達成共識,一些國家在恐怖主義認定上存在多重標準———發生在本國的就認為是恐怖主義,發生在別國的就認為是政治事件。

  據專家介紹,現在很多恐怖主義都是跨國界的,這種基本認識的不統一不利於加強國際反恐合作,不利於有力打擊恐怖主義。從某種角度講,有的國家的一些看法和立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慫恿了國際恐怖主義的發生。

  “國際反恐需要加強合作,推進關於恐怖主義的統一認識,加快有關方面的立法。”江國青認為,“911”事件發生以後,在聯合國主導下國際反恐公約的制定一度成為各國關注的熱點,但因為在有關定義等問題上的分歧,加之恐怖主義襲擊在一段時期內似乎不太明顯,公約議定又被擱淺。希望這一次新一輪的集中的恐怖襲擊,能成為國際反恐公約制定的新的動力和契機。

  據介紹,目前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反恐公約,但是有14個針對單個恐怖主義行為的公約,如有針對劫持飛機的、危害民航安全的、劫持人質的、危害大陸架安全的等等反恐公約。

  “要制定一個統一的國際反恐怖主義公約,關鍵的問題在於對什麼是恐怖主義這個問題要達成共識。如果能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國際反恐就會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法律依據。”江國青説。

  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進行司法協作,是應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有效方法。

  “目前在國際反恐的司法協作上更有效的可能是雙邊的協作,即受害國和恐怖主義分子所在國之間的協作。這就要求合作雙方排除意識形態和政治等方面的分歧,進行司法方面的協作,締結相關的條約或協定。”江國青説。

責編:汪蛟龍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