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名】俄羅斯聯邦或俄羅斯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Russia)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俄羅斯幅員遼闊,國土跨寒帶、亞寒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用三色橫長方形平行相連,表示了俄羅斯地理位置上的這一特點。白色代表寒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觀;藍色既代表亞寒帶氣候區,又象徵俄羅斯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紅色是溫帶的標誌,也象徵俄羅斯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白、藍、紅三色旗來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間採用的紅、白、藍三色旗,紅、白、藍三色被稱為泛斯拉伕顏色。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取消三色旗。1920年蘇維埃政府採用新國旗,由紅、藍兩色構成,左邊為垂直的藍條,右邊的紅色旗面上有一顆五角星和交叉著的鐵錘和鐮刀。此旗後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國旗圖案作了修改,為一面紅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鐮刀和鐵錘圖案。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稱為俄羅斯聯邦,隨後採用白、藍、紅三色旗為國旗。
【國徽】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決定採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時代的、以雙頭鷹為圖案的國徽:紅色盾面上有一隻金色的雙頭鷹,鷹頭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鷹爪抓著象徵皇權的權杖和金球。鷹胸前是一個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騎士和一匹白馬。雙頭鷹由來可追溯到公元15世紀。雙頭鷹原是拜佔庭帝國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記。拜佔庭帝國曾橫跨歐亞兩個大陸,它一頭望著西方,另一頭望著東方,象徵著兩塊大陸間的統一以及各民族的聯合。1453年,曾輝煌一時的拜佔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拜佔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戰死。他的兩個弟弟,一個臣服於奧斯曼帝國,另一個帶著兩個兒子和女兒索菲亞 帕列奧洛格逃到羅馬。後來,這兩兒一女在其父死後被羅馬教皇撫養成人。當時的羅馬政治家們為了借助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抵禦土耳其人,便用聯姻的方式將索菲亞許配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婭由此佩戴著拜佔庭帝國威嚴的雙頭鷹徽記來到了俄羅斯。索菲婭協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羅斯的土地基本上聯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國家。1497年,雙頭鷹作為國家徽記首次出現在俄羅斯的國璽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這只象徵俄羅斯國家團結和統一的雙頭鷹又“飛”回到俄羅斯的國徽上。二十世紀末,國家杜馬從法律上確定了雙頭鷹是俄羅斯的國家象徵。
【總統】德米特裏 梅德韋傑夫 (Dmitri Medvedev)
【行政區劃】2000年5月,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將俄聯邦89個實體(共和國、邊疆區和州)按地域原則劃分為7個聯邦區,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強化總統對地方的管理。2010年1月設立北高加索聯邦區,這是俄第8個聯邦區。
【人口】總人口不足1.42億(截至2009年12月11日),其中俄羅斯族佔79.8%,俄羅斯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全國有180多個民族,主要少數民族有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日耳曼、烏德穆爾特、亞美尼亞、阿瓦爾、馬裏、哈薩克 、奧塞梯、布裏亞特、雅庫特、卡巴爾達、猶太、科米、列茲根、庫梅克、印古什、圖瓦等。人口分佈極不均衡,西部發達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個別地方達261人,而東北部苔原帶不到1人。高加索地區的民族成分最為複雜,有大約40個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俄語 是俄羅斯的官方語言,各共和國有權規定自己的國語,並在該共和國境內可與俄語一起使用。主要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
【自然地理】面積約1707.54萬平方公里(佔蘇聯領土面積的76%),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東瀕太平洋,西接波羅的海芬蘭灣,橫跨歐亞大陸,東西最長9000公里,南北最寬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7℃,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
【首都】莫斯科(Moscow),人口約850萬(截至2002年12月),有850多年曆史的國際大都市,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
【簡史】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伕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稱俄國。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
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併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侖軍隊。1861年廢除農奴制。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12月黨人起義),被鎮壓。1861年2月俄國廢除農權制。
1898年成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蘇聯共産黨前身),在它的領導下,俄國工農群眾經過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宣佈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8 19”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佈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責編:扈玲娟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