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印:為嫦娥三號穿上“冷暖衣”
2013年12月14日,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灣,月壤上第一次留下了中國的足跡。而隨著嫦娥三號的完美巡月,苗建印帶領團隊所打造的全球首創月球1/6g重力輔助兩相流體回路熱傳輸系統也在國際上引發了震動。
這個系統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呢?苗建印微笑解釋説:“我們是為航天器設計、製造‘冷暖空調’的。簡單地説,我們的任務就是不讓航天器‘熱死’或‘凍死’。”
月球表面的環境極端惡劣,月晝時月壤溫度高達120攝氏度,而月夜時又低至零下180攝氏度。在任務週期內,嫦娥三號不僅要應對太空中的高低溫環境,還要耐受月面每輪至少14天的多次、持續冰火“折磨”;苗建印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班組&&人,當他接到“為嫦娥三號打造耐受200度溫差的‘冷暖空調’、重量卻不足美蘇百分之一”的任務時,他眼中沒有為難和猶豫,而是跳動著熱烈的火苗。在苗建印看來,未知的世界魅力無窮,他喜歡一切有挑戰性的任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會“刺激神經”,樂趣橫生。
“當時,這項任務,需求苛刻、時間緊迫、沒有先例。”苗建印説,要解決的困難有很多,比如:月球表面具有與地面和空間不同的力學環境,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1/6g;探測器在任務週期內還將多次度過寒冷而漫長的相當於14個地球日的月夜,熱控分系統將得不到任何電源供給;300度溫差的極端考驗等等。
不過,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在苗建印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一頭扎進了艱難的攻關中。為了早日拿出成熟産品,苗建印帶領著團隊,經過8個月馬不停蹄的論證,巧妙地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創造性地提出了重力驅動的兩項流體回路。然而,接下來的方案驗證試驗卻給大家來了一個下馬威:流體回路在低溫下不能穩定運行。
聽著真空罐機組的轟鳴聲,看著別人質疑的眼神,班組成員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可是苗建印卻自信滿滿。“問題一定要解決,一定能解決”,他的這句話,為大家重新注入了能量。他帶著大家,坐在試驗區樓梯臺階上開始了緊張的思索和激烈的討論。很快,他便堅定地判斷:最初制定的地面等效試驗方法不完善,需要修改。方向明確了,解決問題卻困難重重。他帶領團隊一遍遍試驗研製,一點點完善設計,最終攻克了難題。
終於,團隊全球首創了月球重力驅動兩相流體回路,尤其值得驕傲的是,兩相流體回路系統的重量,還不到美國和前蘇聯探月器對應系統的五十分之一。這項技術不僅幫助嫦娥三號和玉兔號完成了“月夜生存”,更解決了美國準備在2030年前才能重點突破的學科難題。
作為團隊的靈魂和領頭人,苗建印在基礎研究和産品研製第一線一幹就是16年,他的辦公室卻是一個不足5平方米的普通工位。面對求學時的出國熱,他心如止水,“我就在國內幹,在這裡才能實現夢想”;面對百萬年薪的聘請,他不為所動,“我就在航天干,這裡才有我的舞臺”;面對職務晉陞,他兩次主動讓賢,將年輕同志推到行政崗位上鍛鍊成長……
在苗建印的影響下,團隊成員在漫漫創新路上耐得住寂寞,不急功、不近利;在向未知世界的挑戰中甘於承受諸多不確定的風險,不在意一時之得失,默默地堅持,耐心地守候。成績面前甘為幕後,名利面前安之若素。
所有致力於改造這個世界的大咖都説,偉大的創新皆來自於最純真的夢想。苗建印所做的,就是使這個團隊擁有一個創新團隊應有的品格和力量,這也使班組的每個成員始終懷抱夢想,勇敢地走下去。這夢想,就是熱控夢、航天夢、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