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我一生都屬於核潛艇

2015-12-10 第10期 大國工匠

中等身高,花白頭髮,和藹可親的笑容,溫和樸素的話語,看上去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然而,89歲的他,背後卻有著驚濤駭浪的故事。

黃旭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這一生,就像他一輩子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黃旭華從1958年進入核潛艇研製團隊,到1987年以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的身份解密,30年隱姓埋名,黃旭華終於實現了兒時造船強國的夢想。他為保守國家最高機密,在研製核潛艇期間,淡化了和家人之間的關係。若干年之後他的工作可以公開了,家裏人才知道,他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

中國的核動力潛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潛艇技術複雜,配套系統和設備成千上萬。其中,核動力裝置、艇體結構及艇型等7項難題號稱“七朵金花”。為攻克難關,黃旭華和同事們別無選擇,只能一步一步地摸索向前。

研製初期最大困難不是物質匱乏,而是根本沒有知識和人才。“當時我們只搞過幾年蘇式仿製潛艇,核潛艇和潛艇有著根本區別,核潛艇什麼模樣,大家都沒見過。”黃旭華回憶。

誰都想不到我國的核潛艇是從玩兒玩具開始的。當時,他們弄來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拆了裝,裝了又拆,計算推理核潛艇的形狀、佈局。最終黃旭華選擇了難度很大,卻最科學的水滴線型為艇體形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動力潛艇艇型是“水滴型”,擁有最完美的流線,摩擦阻力小,水下機動性和穩定性好。

確定了核潛艇的艇型,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從核潛艇的艇型方案到彈道方案、從模型製造和模擬試驗……“計算數據,當時還沒有手搖計算機,我們初期只能依靠算盤。每一組數字由兩組人計算,獲得相同答案才能通過。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我們會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

由於設備和技術的落後,黃旭華曾經和其他科研人員一道用最“土”的辦法來解決最尖端的技術問題。在進行核潛艇的試潛和定重測試時,他們用“秤”的土辦法。黃旭華要求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安裝中的邊角余料也要一一過秤。幾年的建造過程,天天如此,使核潛艇下水後的數值和設計值幾乎完全吻合!1970年12月26日,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製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穩穩浮上水面時,黃旭華難掩眼淚長流。

黃旭華至今還珍藏著一把“前進”牌算盤。在沒有計算機之前,研製核潛艇的許多關鍵數據,就是從這把算盤上跳出來的。黃旭華説,為了保證數據準確,常常是兩撥人一起算,結果一致還好,不一致兩邊都要重新算。

黃旭華帶領設計人員搞出了比常規流線型潛艇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潛艇,同時解決了核潛艇的操縱性問題。國外的技術封鎖加大的研發的困難程度。某國為加強導彈發射時艇身的穩定性,專門設計了一節艙來安放一個重達65噸的大陀螺,水下空間異常珍貴,佔用了潛艇的黃金空間。經過反復計算、分析、研究,通過調整核潛艇內設備佈局,黃旭華團隊解決了65噸大陀螺的問題,為潛艇節省了空間,而且搖擺角,縱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於零。

1988年初,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水下300米,水下300米時,核潛艇的艇殼每平方厘米要承受30公斤的壓力,黃旭華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據,並獲得成功,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默默耕耘,攻堅克難,從無到有,為我國防事業盡心盡力,可親可敬。“當祖國需要我衝鋒陷陣的時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黃旭華簡短的話語字字鏗鏘。他説:“我今天的夢還是核潛艇!我願為國家的核潛艇事業貢獻到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