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5月10日,92歲高齡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師昌緒院士在母校天津大學演講時,言稱“最擔心的”一個問題是我國真正從事基礎研究的人過少,並直言,我國真正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太少,情況“恐怕還不如解放初期”。新中國成立之初,若問小孩將來想幹什麼,很多人表示想當科學家。而現在,年輕人“不是想當官就是想當企業家。”[詳細]
少年時期,老師教導我們當解放軍,上了中學,又讓我們學陳景潤,上了大學,又要學市場經濟,這叫一個暈。人到中年才明白,當什麼不重要,當好自己才是要點。
師老作為學長,不宜對後來者提這種建議的。您可以幫助國家有關決策部門給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創造更好的條件,或用適當方式來引導同學走上基礎科學研究的道路,但還是把抉擇人生路向的權力給他自己把握吧。
作為國家科學基金曾經的掌門人,他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意義自然認識深刻。當然,我相信師老並非要所有人都去作科學家(或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而是在強調多元人才價值觀。我們需要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而非學霸、政客、無良商人。
師昌緒院士: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想當官就是想當企業家”
當官做企業家相對容易,有權有錢又風光,做科學家太難,板凳要坐十年冷,還不一定成功,成功了也不如官員和企業家實惠。所以中國的科技發明創新少,許多核心技術和部件高價從國外引進。此狀況不改變,崛起的高度必然受限。
如果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太單一,就會壓制夢想,也會加重市儈。如果所謂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大家都會活得很累。因為他既不能追求自己所愛,還要在別人眼裏尋求成功。其實也不定要是科學家啊。創新和幸福都是自由催生的花朵。
要當科學家光有懵懂的理想是不夠的,還得要足夠高的智商和勤奮。一個國家出那麼多的“科學家”既不可能,也沒必要,何況現在聲稱正在“搞科研”的還嫌少了?當官和當企業家怎麼了?360行行行出狀元。
師爺爺的話很對,只是選擇錯了聽眾。您看看當今大學裏的“青椒們”,薪水養活老婆孩子都不夠,您讓天天看著這種狀況的學生們怎麼辦?您看看“青椒們”為一個項目抓狂的時候,那些學術界的大佬們早就決定了明年的重點項目、973、863給誰。中國的青年們向來不缺少理想,缺少的是讓他們的理想能夠存活的土壤。
要鼓勵年輕人做基礎研究,除了勸慰要能忍受甘坐冷板凳的寂寞感的老辦法(現在聽來更像是種勸誡),樹立有吸引力的標桿式人物更為直接有效。提到官員、企業家,人人都能想起很多光鮮亮麗的例子;而問起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大眾能想到誰?中國,或許就是陳景潤;外國,或許就是霍金……這樣一説,誰還想呢?
太多的人都順應潮流,缺乏自我認識;太多的人都喜歡跟著前人的腳步走,缺乏創新。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頂尖的科學家,鄙人認為一則教育,現今教育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學校所培養出來的所謂人才都是一個模子;二則文化,自古以來,人民都喜歡效倣,喜歡借鑒前人,缺少自我創新意識。如此便可解釋了。
目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缺乏相應的生活保障和社會尊重。年輕人選擇當官或者做企業家,不過是一種務實的選擇。官員或者企業家只是一份職業,需要遵循職業道德,不應被過高期待,也不應成為貶義詞。中國要有基礎研究人員,但更要有正確的領導和經濟支撐。 [詳細]
做科學家需要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的精神。當下社會上風氣浮躁,年輕人都很現實,向物質生活進發,大部分人選擇做官或者當企業家是為了追求利益、名譽、地位或者安逸的生活。社會的持續發展當靠先進的文化和科技,我國應該重視和鼓勵年輕人投身科學研究。 [詳細]
官員和企業家中多些管理型有才華的科技精英不是壞事,當下中國需要的是社會資源更高效整合,遠離單打獨鬥是龍,團隊是蟲的困局。科技産業的企業家也能推動科技發 展,像蘋果,微軟,他們的研發隊也走在此領域的前沿,在國際重要的科研期刊會議發表很多研究成果。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