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後,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一天時間裏就被轉發近2000次,評論400多條。[互動入口 ]
中國的教育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不要把學生都往同一套既定的條條框框中去培養。難道非要訓練説一套,做一套?何時才能鼓勵求實和創新?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從小就開始這麼塑造了,這樣的教育未必能培養出”謙讓”的孩子,卻一定葬送了”誠實”的品質。
其實老師説太多了,費這麼多心思,又是故事,又是榜樣的其實啥也不用説,這就是文明社會的rule!執行就好。沒看見前幾天廣受追捧的某外國學校的行為規範嗎?不就是幾條rule列出來,既沒有解釋也沒有理由,很多人不是還為此流下了羨慕的淚水。
形式是贈與,實質應是宣言人性自我滿足的愛。可教育卻只規定動作沒有詮釋內涵,容易讓學生養成被權威所奴役的心態,同時,造成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長期以往必然造成孩子狹隘的付出心態,認為付出一定要等價交換,忽略了愛心傳遞的真諦。
強扭的瓜不甜。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想法都是受大人的社會影響的,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如果現在的社會是真正的“謙讓”,那麼孩子的眼裏必然看的見,必然認為該讓,根本就不用你老師來説什麼。
微博@黃恒的文盲世界:女兒在英國聖公會學校時的十條行為規範,她只有6歲。如下:
1,用和善的語言;2,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3,分享和有序;4,聆聽別人説的話;5,做真誠的人;6三思而後行;7,注意你的舉止;8,不要輕易發火;9,想想別人的感受;10注意勞逸結合。
對於題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這個典故來教育下一代中華美德”這件事,當事人的家長認為,德育課和語文課很難完全分開,德育教育是貫徹在所有行為習慣和細節方面的,不是喊口號,不僅可以在語文課上體現,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如果要教育孩子,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告訴孩子‘安全帶不係,車就不動’,‘出電梯,幫忙按住開門鈕,讓別人先走’等”,這些比讓梨更有效。
一個小學生在語文考試中,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時,寫“我不會讓梨”,讓老師打了叉。但孩子堅信4歲的孔融不可能會讓梨。孩子的爸爸把試卷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認為,老師打叉顯得簡單粗暴,道德教育不能要求人人都成聖人,至少孩子的誠實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人認為,這道題目出的沒有錯,“這題本身就包含了對孩子是非觀的培養和引導,和教人説謊根本無關”。對此,你認為孩子該怎麼回答?
學會讓梨就是讓孩子懂得謙讓語文課和思想道德課其實無法完全脫節,在語文試卷裏出現這樣的題無可厚非,“這題本身就包含了對孩子是非觀的培養和引導,和教人説謊根本無關。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搶最大的,就是釋放人性嗎?”從小教育孩子應該懂得與人分享,讓梨的行為則是學會分享的更高境界。教育孩子懂得謙讓就是這個故事本身承載的教育意義。
不讓梨沒錯,孩子的誠實不能被抹殺很多人為孩子“鳴不平”,第一,孩子是講規則的,父親授權,嚴格按照年齡大小來分,自己的比弟弟的梨大,可以不讓。道德教育不應該要求人人都做聖人。第二,這個孩子至少説了真話,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讓梨”的好。孩子講的是真話,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按照老師的意思,孩子哪怕違心也要填寫讓梨,這豈不是在變相教孩子説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