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改革也一直是兩會的熱點,而引發人們關注的是教育的公平、教育的質量。我們的教育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基礎教育的負擔是否太重了?高等教育是否太輕鬆了?職業教育為什麼一直得不到學生和家長的"青睞"?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從事一線教學30年的老師紀連海,和從事教育政策研究20年的專家曾天山,共話教育改革。[詳細]
指導單位:國家網信辦社會工作局 主辦單位:央視網
主持人:這幾天的兩會,聽到特別多的一個詞是創新。創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怎麼搞,我們請到了兩位嘉賓,一起探討這個話題,分別是北師大二附中教師、網絡名人紀連海老師;另一位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歡迎二位。
主持人:紀老師是教歷史的,很多人認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歷史教育沒什麼用。您怎麼看?
紀連海:其實歷史和生物有些相通,生物講人怎麼從猴演變而來,其實歷史也是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認識自己是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親朋好友,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怎麼樣走到了今天,所以列寧説的忘記過去等於背叛。
曾天山: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走回頭路,過去的經驗教訓仍然在犯,所以教育是讓我們總結歷史經驗,繼承發展改革創新,人類才能進步。[詳細]
主持人:談到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英國教育大臣摩根提出,所有的英國兒童在小學畢業前都應該學會12以內的乘法表,11歲以前還應該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看了這個新聞,很多人感覺自信心爆表,九九乘法表神馬的,我幼兒園就會了。但是笑過之後,其實這反映的是不同國家對待基礎教育的方法的差異。我們國家一直看重知識點的傳授,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式教學,歐美國家比較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就是所謂的引導式教學。是不是這樣?
紀連海:其實孩子們課業的增加是有個歷史背景的,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發現和世界差得太遠了,就把小學、初中、高中的課本增加了很多內容。這是一種由落後奮起直追的態度。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比如數理化成功的同時,發現戴眼鏡的學生很多,小學就很多。其實在某種層面上,我覺得小學不用學那麼多,應該增加身體素質的學習訓練。
曾天山:十年文革的耽誤,人才的耽誤,導致我們想儘快趕超,但是在改的過程中,有點偏頗。而歐美教育一個基本的東西,就是合格加特長的方式,就是基本的知識達標就行,其他的看你的興趣愛好,自由發展的空間更多一些。我們有統一的要求,統一的課程標準,把最難的東西,作為我們的學習標準,而且是一個統一的標準。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其實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現在講究發展特長、興趣,分科課程。有的適合學術性的,有的適合學技術性的,有的適合學習藝術性的,這樣就分開了。基礎的教育還是應該在興趣、習慣、方法,這些方面的養成,應該從知識到能力型,再到智慧這樣一個階段。現在的基礎教育還是知識的範疇,注重知識點的傳授,今後應該加強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走向智慧,就是自主學習,這是根本解決我們基礎教育打牢打好的重要特徵。[詳細]
主持人:這次兩會上看到代表委員提出了職業教育改革的建議,有的人建議從實際出發,調整教育結構。我們都知道德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得非常好,叫學徒制,問問兩位,你們有什麼樣的看法?
曾天山:職業教育德國、瑞士、澳大利亞搞得不錯,以德國瑞士為代表。德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德國的工業産品,以貴和質量好為特徵。這和德國的人才培養方式有很大關係。他們把好的人才招進職業學校,而我們現在是考不上普高的,考不上好中學的普通高中的人進了職業學校。德國是分類,適合學技術就學技術,適合搞學術就搞學術。他的大環境決定了,第一個環境,他的技術人才和學術人才薪酬差不多,甚至技術人才還高於學術人才。第二個他的企業也作為辦學的主體,納入到辦學裏面來,所以企業有責任接收職業學校的學生來實習,並且提供好的技師當老師。第三個在選課程的安排上,它注重三明治的課程,有學習、訓練、再學習這樣一個過程,而我們的職業培訓是學習再去實習,所以職業學校的學生,前半段不知道為什麼學,後半段想學,又補不上,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德國職業教育的地方。[詳細]
紀連海:小學三科四科一起教很常見
主持人:我們再看看今年的兩會,説一個有意思的事,姚明委員在體育界別小組討論時表示,一個人語文不好時大家經常開玩笑説,"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這聽起來是一個笑話,但實際情況是,很多人的"體育是語文老師教的",紀老師除了歷史還教過別的嗎?
紀連海:我沒有,但是我知道,一般小學的老師語文數學都教,好的學校才能是語文教語文,數學教數學,那個時候有很多的老師分到好一點的中學就分科,分到一些普通初中的都是歷史系的就會教三科,因為歷史系的語文不會太差,所以語文得教,另外歷史也會畫地圖,所以歷史地理和語文都會一塊,也有教政治的,四科一塊教也有。
曾天山:國外小學不搞分科教育 素質教育要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主持人:在一些地區老師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綜合教育素質,怎麼讓它提升上來,我也想聽聽兩位的想法。
曾天山:這個體育教語文的事,説實在的,我們國家在小學的時候搞分科教育,好多國家是包班制的,老師什麼課都上。而且像體育老師在小學就這麼專業化的,在其他國家很少。小學課程是綜合化的,所以講素質教育從小學做起來應該是綜合素質。我們的理解素質教育不只是技藝型,吹吹打打彈彈唱唱的,其實素質教育首先是社會責任、價值觀的教育,就是你為什麼要學習?人為什麼成為人?人的社會責任在哪?為什麼學習?學來幹什麼?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問題。
第二個創新精神,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前人,這樣社會才能發展。怎麼超過前人?你老是背著過去的經典教義,把書背下來,死讀書、讀死書,肯定得不到進步,還不如以前,知識是在衰減,不是激增的。第三個要有社會實踐的轉化能力,把想法變成做法,去影響社會,把好的點子落實生根。所以綜合素質評價,要在這個方面得到體現,這樣一個人才能在社會上正常健康地發展。
主持人:紀老師您也説説,在中學教這麼多年,今年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改變,就是未來取消文理分科。
紀連海:文理分科還是1952年以後的事,以前中國的教育也沒有文理分科,也不分,而且包括國外也很少,我接觸的還很少有這種文理分科的現象。我們一方面取消分科,這是加重負擔,還是減輕負擔,這是很要命的問題,所以有考試的方向,3+1,3+2,3+幾,3+自己選擇或者怎麼樣,我老覺得教育改革步伐要慢,我們想出的主意快,下邊老師適應不了,學生我選這個選那個,我們開不了這麼多班,有的時候是這樣,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實現,還是要做好事先的預案。
曾天山:從國外的趨勢看,國外的發展趨勢看,普遍到了大學兩年後才分,現在大學都不分了,哈佛大學搞通俗教育,叫延遲分科,因為我們現在年輕人不知道將來幹什麼,你的職業機會,你自己的潛能機會結合起來,我有潛能,沒有機會也不行,怎麼把潛能機會結合起來,就是延遲分科,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
紀連海:咱們國內也有個別搞過延遲分科,在復旦有,我有一個學生考到復旦大學,當時考到新聞系,結果我去看他,他説指不定,他説等到大二升大三的時候才能決定哪個係,後來他是中文系畢業的,不是新聞系畢業的,中文系是他自己的選擇。 [詳細]
紀連海:教育首先要教會大家如何做人
主持人:我們再來看一個段子,説春節時候有個人給大學老師發了一個問候短信,結果大學老師回他説,最近我很不開心,每年剛入學的時候,大一新生都聰明伶俐,可教到大四畢業時都又懶又笨,想想幼兒園的娃娃,剛入園時什麼都不會,畢業時就會寫字,多少還是有點成就感,下輩子我一定要做幼兒園老師。這個段子大家都聽出來,説的是大學生教育的問題,我們中國的大學奉行嚴進寬出,不少大學生進去了開始混,我特別想聽聽兩位在這一點上有什麼看法?
紀連海:我們私下裏聊天都説,現在混要會混。現在的學生就拿一個手機天天刷,網絡聊天,網絡遊戲,自己找不相干的人在那玩兒鬥地主,下圍棋、象棋。見到真人讓他説兩句話,不會。大學的老師給學生提要求,一定要認認真真嚴嚴肅肅地談一個戀愛,現在孩子連基本的戀愛都不會談了。
主持人:太扭曲了。
紀連海:對,太扭曲了,我們這個社會不能天天就幹這個,搶紅包。我會問我的學生,包括高中也問,搶了多少錢?搶了多少錢。發了多少錢?發了多少錢。還剩什麼?好像沒剩什麼了。那幹什麼?轉一圈什麼都沒幹。結果問他陪你媽説了多少句話?沒有,搶紅包;陪你爹説了多少句話?搶紅包;陪你姥姥,沒有,就是在玩兒,而且就是在跟不認識的瞎搶,所以我們的大學怎麼從規章制度上嚴格起來。
曾天山:好的大學要堅持嚴進嚴出
曾天山:一個好的大學是兩率,一個招生的比例,越是好的大學越難進,這是一個特點。北大清華為什麼好,因為是全國招生,哈佛劍橋為什麼好,全世界招生,招生的比例反映這個學校的狀況。第二看淘汰率,你可以看,清華剛開始有一個是體育,一個是外語,一個高淘汰率,這三個保證了清華後來居上。清華原來跟北大差的遠,它就是一個留美學堂,後來為什麼能成為跟北大並駕齊驅的院校,因為在解放前打好了一個基礎,就是因為這三個特點。
從制度的方面,我們開始搞彈性學制、學分制、包括創業可以搞彈性學制,可以搞學分制都可以了。我覺得慢慢會調整,慢慢會調整到寬進嚴出,可以彈性學制,每個人可以以選學分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一定要有個淘汰率,我個人覺得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畢業,特別是地方的大學,還有一些民辦大學,那些低層位的大學,招生量很大的,幾萬幾萬的,不用這個遏制,那它的數量會越來越大,以數量取勝,這個不行。
曾天山VS紀連海:好專業和好學校,哪個重要?
曾天山:高等教育是分化的專業化的教育,它具有不可比性,比如説中央戲劇學院跟清華沒得比,我要比在全世界比,在全世界的音樂學院比,它不太一樣,各個專業口不太一樣,但是同類學科是相互比的,同類學科是相互比的,所以現在信息公開,比如説歷史,那首都師大的歷史是很強的。
紀連海:那當然。
曾天山:首師大的別的學科不怎麼地,這個(歷史)很強。(笑)
紀連海:別的還可以。
曾天山:別的學科在全國比?
紀連海:首師大,首師大整個。
曾天山:還有書法。
紀連海:整個首師大,歷史系世界史專業最好。
曾天山:寧可教授很厲害的。
紀連海:寧可教授非常好。
曾天山:他就是有好的學科專業,但是按院校比,肯定排不上,上有985,上有部委機構高校,211也在。
紀連海:211也在,北京有兩所學校。
曾天山:剛好在裏面,985,30多所過去了,部屬院校70多所過去了,然後才輪到你,但是説歷史專業學科,它可能在全國就是排在一二三名的位置。
紀連海:前三名,肯定前三。
曾天山:所以學校的比較是按照學校的層次去比,再幹的好也就是這個位置,再動不了,好的學校幹的再差也是好學校,這個就是阻礙它的發展動力。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各個學校公佈自己的初次就業率,初次就業率可以看出來培養的情況怎麼樣,但是初次就業率有一定的缺陷,我們比國外排得更嚴格,國外的初次就業率是在三到六個月之後才返,我們就是到畢業那天就要出來了。對我們的壓力比較大,我建議半年出來比較好,半年,經濟學院講有一個叫摩擦性就業的過程,探索的過程中,沒有必要拿到畢業證就就業,這是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可以的,但是現在是不對的。
曾天山VS紀連海:高校師生交往太少 微信成渠道?
曾天山:除了一個就業,更多的是社會的貢獻,就是這個學校培養的人才對社會的貢獻,這是最主要的。學校把教學、教育人才作為第一位。我認為現在高校的注意力分散了,分散在什麼地方: 第一個是科研,高校也要搞科研,但科研是它的第二特性,先是教學後是科研。很多高校在抓科研方面精力比較強,教學方面比較忽視,有的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課,這很奇怪的事。第二個就是創收。再一個是出國,非得去出國培訓、出國學習,就是他的注意力就分散了。真正在教學方面分量不夠,對學生要求也不夠。忽視了對學生的交往培訓,特別是擴招以後,量大了以後,老師又搞了分校園,搞跨學區的分校區,又很遠,越是好學校越是這樣,上完學就走了。過去8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到老師家裏登門就進。
紀連海:那個時候很方便,老師也住校園裏頭。
主持人:現在老師很難找著。
曾天山:找不著,現在通過網絡,通過微信。
紀連海:有了微信還容易一點。
主持人:我們還是希望回歸教育的本質。
曾天山:一個好的教育必須是師生交往。對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大家對高等教育是最不滿的。為什麼最不滿,師生交往太少,只要把師生交往加強了,滿意度就上升了,它並不在乎學校的外觀的建築輝煌、設備的先進等等,他主要還是跟老師進行交往,導師,人生導師,職業導師,學業導師。
紀連海:我看大學也是這樣的,比方説圖書館學習,圖書館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有的大學我看到,圖書管裏有專門的工作室,老師就坐堂,坐在那,等著學生,你今天輔導八個學生,跟八個學生交流,在那等著,八個學生弄完了,你就可以走了,八個學生弄不完,你就等,沒有學生是另外一回事。就是他要每次抽出時間給孩子進行輔導答疑,進行交流。
主持人:今天很開心跟兩位老師聊了一些教育領域改革的一些想法跟觀念。我們的教育體制的改革,還在進一步的探索當中,希望未來有更完善的改革措施,讓我們的學生能真正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跟人生價值,我們這期節目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收看,再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