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微博熱議



地圖:利比亞主要陸軍基地和空軍基地
地圖:美軍出兵利比亞的可能軍力部署


    【導讀】利比亞資源以石油為主,探明儲量約為430億桶。石油是利比亞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該國95%以上的出口收入來自石油。但利比亞的原油産量在全世界的原油産量中佔比不大。資料顯示,利比亞石油産量為160萬桶/日,石油出口量約為130萬桶/日。利比亞戰爭爆發導致利比亞原本每天160萬桶的石油産出全部中斷,預計戰爭還將持續一段時間。而巴林的示威遊行活動持續,給周邊國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造成潛在威脅,中東、北非地區短時間內不得安寧,在利比亞戰爭沒有停止之前,新的危機隨時可能出現,這種不確定性將給原油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炒作動力。利比亞戰爭很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石油危機,而聯軍攻入利比亞是為了石油嗎?

打擊利比亞 各國都有利益考慮
在利比亞投資的國際石油公司

      意大利埃尼公司(Eni)和西班牙雷普索爾YPF公司(RepsolYPF)則宣佈即將停産。雷普索爾YPF表示已關閉日産量約25萬桶的沙拉拉(ElSharara)大型油田,而德國巴斯夫(Basf)則停止在利比亞每日10萬桶的生産。

      奧地利油氣集團、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皇家荷蘭殼牌石油集團、意大利石油生産商埃尼集團等跨國油企也承認正在撤離部分外籍員工。

      意大利埃尼、挪威國家石油、奧地利石油天然氣(OMV)、美國西方、康菲、赫斯、馬拉松、埃克森美孚、殼牌、英國石油等。

觀點:聯軍攻入利比亞不是為了石油
<center>用戰爭換石油很不划算</center>

用戰爭換石油很不划算

昔日伊拉克戰爭的高成本:除了一眼可見的顯性成本外,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還有一系列隱性成本,如傷兵救治、對經濟的消極影響,以及“政治賬”等。如果把這些都算進內,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預測:美國在伊戰中付出的成本或超3萬億美元。

石油價值抵不了軍費:按2003年約為28美元/桶的油價和産油能力約為200萬桶/日計算。用每年賣油所得用來補齊美軍戰爭成本,需39年。如按照2011年油價和産量,用賣油所得用來補齊美軍戰爭成本需7年。

戰敗國的石油所有權難控制: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未將油田劃撥到自己名下。如果它霸佔了伊拉克的石油,那就是真的強盜了,不但道義全無,而且利益恐怕也保不住(伊拉克人的反抗會持續吞噬駐伊美國人的生命,這一點是美國最耗不起的“利益”)。

戰敗國的石油開發權難控制:軍國主義開道,資本家掙錢,這似乎也合乎“階級分析”的邏輯。但是都21世紀了,通過打仗來給資本家開道,成本太高了。以美國的霸權地位,通過聯合國搞一個決議,説取消制裁的條件就是打開市場不就行了?

戰敗國的石油出口量難控制:無論伊拉克還是利比亞,他們的産油量均沒有讓石油進口國有依賴性,或者説基本沒有哪個國家缺了這兩個國家的石油就玩不轉了。

查查資料,誰才是伊戰後伊拉克石油市場的大贏家:很多人都認為,伊戰結束後,美國人肯定在伊拉克石油市場上賺得樂不可支。中國人才是伊戰後伊拉克石油市場的大贏家,在2009年伊拉克二次油田招標之後,中石油集團已經被稱為“在伊拉克運營的最大的外國能源公司”。伊戰後的首個石油合作項目,是被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拿下的。

伊戰後美國公司被伊拉克人的苛刻報價嚇跑:除了大多數美國公司被伊拉克人的苛刻報價嚇跑外,美國從伊拉克進口的石油數量也在2005年和2006年時接連低於2004年水平,如果真是為了“用戰爭換石油”,那這場交易可謂已經徹底失敗了。你可以説這是美國沒有算計好,不過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西方總不能在利比亞身上重蹈覆轍了吧?


  自2月16日以來,利比亞局勢動蕩,當地多家中國公司遭到襲擊。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就保護中國在利比亞人員安全作出重要指示。2月22日至3月5日,中國政府協調派出91架次民航包機、12架次軍機,5艘貨輪、1艘護衛艦,租用35架次外國包機、11艘次外籍郵輪和100余班次客車,海、陸、空聯動,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有組織撤離海外中國公民行動。3月5日,中國撤離在利比亞人員行動圓滿結束,共撤出35860人。 【撤僑紀實】 【視頻報道】 【圖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