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11月1日至2日,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劉平一行4人來到延安市安塞縣,深入基層採訪了解安塞腰鼓、剪紙和農民畫的發展現狀,了解安塞縣對文化産業的探索和改革。
陜北“黃土文化”的代表剪紙究竟有沒有一種新的面貌廣泛傳播?由延安和上海兩地文化工作者歷時兩年的精心打造,首次將現代動漫技術與古老的剪紙完美結合。
剪紙、腰鼓、農民畫、信天遊等陜北民間藝術,都成了延安發展縣域經濟的“重頭戲”。延安人還編了順口溜:“農家女巧剪錦繡河山,莊稼漢打出腰鼓雄風;農民畫畫盡黃土風情,信天遊唱響大江南北。
黃土文化由“黃土地”這個習慣性稱謂而得名。黃土地,本來是對整個黃土高原的一個代稱,然而這個區域太遼闊了,包容了眾多省區、眾多民族,而這眾多省區、眾多民族的文化形態是不盡相同的,更無法用一個概念去概括之。
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並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
陜北高原——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黃河、黃土地共同孕育了燦爛的東方文明。從那時起,古老的信天遊便陪伴著陜北人走過了滄桑的五千年。陜北民歌是鐫刻在黃土高原上的一部傳世經典,我們挖掘出了陜北民歌中最古老、最經典的歌手、由地道的民間歌手演唱,以展示陜北民歌原始生存狀態。
“腰鼓”是陜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是陜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獨具魅力的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與性格。
陜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陜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陜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
陜北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陜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遊分為高腔和平腔。
剪紙能出國,是侯雪昭初學剪紙的動機。終於,1994年6月她代表中國民間藝術家出訪了奧地利。如今侯雪昭靠著剪紙蓋起了新房,同時還計劃投資100萬建個安塞民俗文化村。
侯雪昭發現了一個問題,現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喜歡剪紙這種“美”了,他們覺得剪紙太土氣。儘管年輕人結婚還離不開大紅的喜字,但是屋裏貼剪紙的風俗似乎正在慢慢消失。
剪刀的出現是為了裁剪布料,可一不小心,它被陜北婆姨拿去繁榮了剪紙。 陜北安塞的剪紙最為有名。“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在安塞,剪紙已成為品評巧手婦女的標準。
侯雪昭是陜西安塞縣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我很早以前就知道她,她的剪紙和民間繪畫以其樸實、流暢、富有想象力,在安塞縣眾多的民間剪紙繪畫大師和民間剪紙繪畫著名藝人當中獨樹一幟。
登錄 | 註冊用戶名: |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