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解振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氣候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外界習慣稱他做中國“氣候部長”。他有喜有怒、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就在此次德班會議的最後一次全體大會上,因怒斥發達國家而備受關注。[詳細]
兩年前的哥本哈根,解振華很生氣:“中國自主採取的行動,沒有什麼談判的餘地。我跟他們講,已經談判了這麼多年,公約裏要求你要出資金跟技術,到現在為止,資金沒有落實,技術沒有落實,你有什麼資格來跟我提,讓我做的更多呢?”因為美國談判代表的無理要求,解振華也曾拍過桌子。
解振華説,“中國有理,我們怕啥!”在他看來,和外國人談判,就得要硬氣,“你不硬氣,不但爭不來利益,還得不到尊重”。中國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哥本哈根協議、坎昆協議中各國已取得的共識“應該中國做的,中國都做了”。
拍桌子瞪眼、靜默對峙、拂袖離席等國際談判基本功,過去幾年就常用。解振華的大聲質問更是他真實感情的流露,是代表中國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來和稀泥的。德班氣候大會再次拖入“加時賽”後,解振華直言,“這時候還在提新要求,到底是想辦成事呢,還是想辦砸事?”
解振華抵達德班之後,一個外國朋友告訴他,現在德班會議中心裏謠言比會議中心的房子還要多。其中一個就是“基礎四國”正在分裂,謝正華首先就在新聞發佈會上進行了澄清,“事實終歸是事實。”接下來的幾天他一直和一些主要國家和利益集團做“解疑釋惑”的工作,盡力去彌合各方分歧。
12月11日清晨,氣候大會終於宣告閉幕。解振華笑著説,“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大會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做出安排,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在中國、印度等基礎四國和其他發展中國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得到了我們滿意的結果”。
自抵達德班後,除了六、七個小時的睡覺時間,解振華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滿滿噹噹。除了大會,小會不斷。與基礎四國、77國集團、美國、歐盟等的反復多邊或雙邊磋商,讓他的兩位翻譯常常吃不上飯。
解振華經常需要與各國代表團負責人進行磋商,磋商其實就是面對面的交鋒,有時候甚至拍案而起,“發達國家該出的錢不出,該做的事不做,最後把責任推給發展中國家,所以在和某一個大國總統談判的時候,我們拍了桌子,表達對發達國家極大不滿。” [詳細]
面對發達國家要求中國承擔更大的減排義務,解振華引經據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利用數字來證明發達國家要求如何“不合理、不切實和不科學”。解振華的言論,也成為各界獲知中國氣候變化談判立場的最好方式。 [詳細]
解振華認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問題,各國政府必須負起責任來,推動整個氣候談判進程。中國在推動會議進程上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天,我每天安排12場會面,幾個副團長也見了很多國家的代表團,我們做了大量的溝通、協調、實現雙贏多贏的工作。” [詳細]
解振華指出,《京都議定書》是國際社會氣候談判進程當中唯一一個有法律約束力關於減排的國際文件,“所以必須捍衛,必須堅持,而且要繼續《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談怎樣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