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以校訓精神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_專題_央視網(cctv.com)

百家經驗

清華大學:以校訓精神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先進事跡宣傳報道 專題頻道出品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于梁啟超先生1914年在清華的一次演講,他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學子努力成為“真君子”。梁啟超的演講深深打動了在場師生,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鑄入校徽,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百年來,校訓精神啟迪和陶冶了一代代清華人,其傳遞的價值理念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高度契合,是學校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寶貴資源。

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萬俊人 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以及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之倫理學首席專家召集人。主要從事倫理學、政治哲學、社會文化批評等研究,是我國著名的倫理學專家。

核心價值觀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支柱,關乎社會的行為準則、品德規範、根本理想和民族的精神品格,貫通民族、國家、社會和全體國民的精神理想。倫理是指人與人相處、人與社會相處、人與國家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倫理學則是關於道德的起源和發展,以及人的行為準則和人際、群際、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的學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倫理學所要探究的全部內容。很難設想,如果每個公民嚴重缺乏甚至沒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品質,如果社會嚴重缺乏甚至沒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秩序,我們如何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偉大國家?反過來説,如果沒有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偉大國家,國家怎麼有能力去實現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又怎麼會激發每個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美德精神呢?因此,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係。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偉大國家,是應有的國家倫理;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是應有的社會倫理;崇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精神,是公民應有的美德倫理。儒家有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卻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更高明,既能使人循規蹈矩,又能使人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法能治人但治不了人心,道德教化卻能內化於心,外化于形。我贊成儒家的這一主張,因為它與我們現在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好契合。把立法治國與道德教化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夠樹立正確導向,完善法律約束,從而達到風清氣正、長治久安的效果。

我們怎樣才能衝破阻力,啃下硬骨頭,渡過深水險灘區而到達更高階段改革勝利的彼岸呢?我的回答是: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精神,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因為歷史和現實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換句話説,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也就意味著我國更高階段的改革取得了成功;改革的成功反過來又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因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能夠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同時對扭轉我國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亦即倫理道德建設)嚴重滯後的現狀,也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更非常有利於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想起了杜甫的兩句古詩,一句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黨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地概括並出臺的這24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恰似一場“及時雨”;另一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當務之急,又要志在必得,必須“直挂雲帆,”咬定目標不放鬆,持之以恒抓下去。從這一點上説,中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新歸納、提出新要求,可以説是恰逢其時、恰逢亟需,堪稱“長風破浪正當時!”

鄧衛:弘揚大師風範 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

大師們承載著學校的傳統和文化,他們的風範是大學精神最鮮活的寫照。在“大師風範”叢書中收錄的66位大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清華大學學習或工作過的。他們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樂觀豁達的人生境界,為廣大師生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今天,在老一輩大師們精神的感召下,清華校園中又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名師大家。他們影響和帶動全校教職員工,為清華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而不懈努力。

當前,清華大學正在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等綜合改革,引導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傾心育人、潛心治學,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學術攻關,努力讓今天的青年才俊成為明日的大師,在不斷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的同時,讓大師風範和清華精神代代相傳。

清華大學以校訓精神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法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一是挖掘校訓內涵。自1959年成立校史編輯委員會,到後來成立單獨建制的校史研究室,我們持續開展校史校情研究,陸續完成《清華大學一百年》、《清華大學志》等重要出版物,為不斷豐富以校訓為內核的大學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撐。組織專家編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精神巡禮》等書,系統闡發校訓內涵。在“人文社科振興基金”研究計劃中,專門設立學校傳統與文化專項研究課題,大力支持以研究傳播清華文化為宗旨的紫苑學會等學生社團的建設。在深入總結學校優良文化傳統和光榮革命傳統基礎上,形成了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精神為核心,涵蓋雪恥圖強的愛國奉獻精神、嚴謹求實的科學求真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會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為拓延的大學精神文化體系,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有清華特色的生動詮釋。

二是促進校訓傳播。堅持價值塑造、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三位一體”,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傳播校訓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學校主樓、清華學堂、圖書館等主要建築和景點精心規劃設置校訓碑、校訓石等標誌性景觀,將校訓納入學校視覺形象設計中,使其固化為大學最鮮明、最具感召力的文化符號。發揮開學、畢業等儀式教育和校史展覽的重要作用,常年面向師生開展“校史知識競賽”、組織“校史講壇”,講授百年清華歷史,領悟校訓精神。針對近年來教師來源多樣的特點,專門開設面向新入職青年教師的“大學精神與文化”研討班。利用全媒體平臺,常年開設“清華史苑”等專欄,使校訓精神深入人心。與新聞媒體密切配合,向社會廣泛傳播清華校訓的歷史由來、文化底蘊和價值理念。

三是講好校訓故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多渠道選樹宣傳優秀師生典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先生年逾九旬仍奮鬥在教書育人第一線,我國首位愛明諾夫獎獲得者施一公教授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全職回國潛心教學科研,在清華作出了超越自己以往成就的世界一流成果,2013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楊帆罹患腦瘤仍執著學術,發表了10多篇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這些師生們的事跡在校園中廣為流傳,感動了無數清華師生。注重挖掘傑出校友資源,講述成功背後的為國奮鬥故事。2003年以來,每次學生畢業典禮都邀請傑出校友來校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頻度最高的關鍵詞;萬餘名學生參與百年校慶“千名校友訪談”活動,面對面交流感悟清華傳統;創作上演話劇《馬蘭花開》,展現清華校友鄧稼先為祖國核武器事業忘我奮鬥的不凡人生,在校內外引起廣泛反響。一批批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人的鮮活事跡,賦予校訓精神新的時代元素,構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校園的精神坐標。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實驗班大一學生王曉寧談敬業,把該做的事做好,其他東西都會隨之而來,所以我想每個人如果能把敬業做好的話,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

四是重在校訓踐行。持續開展師德建設,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學改革,引導廣大教師將踐行校訓落實到本職工作上,傾心育人、潛心治學,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學術攻關,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科研成果連續4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倡導“祖國至上,事業為先”的就業觀,教育廣大學生將踐行校訓落實到人生重要選擇上,將個人發展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絡起來,邁好走向社會第一步,2014年八成畢業生赴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工作。

今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已成為清華不竭的力量源泉,我們要格外珍惜這一寶貴財富,不斷傳承發展學校文化,堅持“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發展道路,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鼓舞激勵廣大清華人自覺投身於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洪流之中,作出更大的無愧於時代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