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精神薪火相傳的堅守與弘揚_專題_央視網(cctv.com)

百家經驗

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精神薪火相傳的堅守與弘揚

先進事跡宣傳報道 專題頻道出品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遠離繁華,告別親人,為了祖國的需要,常年奮戰在大山深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矢志航天,埋頭苦幹,勇挑重擔,不為名利…… 在他們奮鬥的人生軌跡上,鐫刻著三線航天人創業的艱辛與汗水,凝聚著對航天精神的傳承與弘揚。責任神聖,使命莊嚴;花開花落,歲月流年。踐行航天精神是每個航天人的終身追求,也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堅強保證。薪火相傳的堅守與弘揚 ,必將為“續航天夢、築強軍夢、圓中國夢”書寫下更加亮麗的一筆。

航天7102廠“八百壯士”:一生報國心 劍決雲天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七院7102廠第一事業部成立於2003年,地處距成都650公里的大巴山腹地,被稱為“中國航天最後的村莊”。現有職工近八百人,其中兩地分居職工佔82%,主要承擔國防尖端産品總裝測試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箭體結構件等生産任務。先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央企業先進集體”、“航天基金獎集體獎”、“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這裡不是軍營,但每天都會響起嘹亮的軍號;他們不是一支軍隊,卻有著與軍人一樣的堅定信念和奉獻精神。他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七院7102廠第一事業部的幹部職工,人稱“八百壯士”,為了航天事業的發展和祖國的強盛,他們遠離都市的繁華和喧囂,遠離親人,堅守在大山深處,默默奉獻。

這些深山裏的鑄劍人把國家利益牢記心上,“當先鋒,作表率,保成功”是他們的信念和追求。默默奉獻,就像這山谷的風,帶來春天和收穫,卻不留下一絲痕跡,只有嘹亮的軍號伴隨著大山裏一群普通勞動者上下班的歡快腳步。

航天精神薪火相傳的堅守與弘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七院7102廠開展了“我為航天添光彩”青年志願者活動。該廠數十名志願者利用休息時間,將長征苑內近10塊刻有航天文化的石刻重新進行描繪,以此美化職工生活區。圖為青年志願者用油漆描鑄劍碑文字。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遠離繁華,告別親人,為了祖國的需要,常年奮戰在大山深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矢志航天,埋頭苦幹,勇挑重擔,不為名利…… 在他們奮鬥的人生軌跡上,鐫刻著三線航天人創業的艱辛與汗水,凝聚著對航天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他們,就是航天科技集團七院7102廠第一事業部幹部職工,一支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團隊。第一事業部位於距成都700多公里的大巴山深處,四週是綿延的群山和貧瘠的鄉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老一代航天人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毅然來到這裡,在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安營紮寨,幾代航天人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建起了三線地區的航天産品生産基地。

2003年,廠區主體部分調遷到成都,但根據國防戰略佈局的需要,從事國家重點型號科研生産的一部分人必須留下來,與之相關的八百餘名員工也就此留在了山溝裏,組建成了第一事業部。從此,這裡成了“中國航天最後的村莊”,留在山溝裏的人們,被稱作航天“八百壯士”。

正是這個散落在繁華之外的特殊群體,懷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對航天事業的崇高追求,持續秉承和發揚航天三線傳統精神,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用奉獻和汗水深刻詮釋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理念,為祖國為航天事業書寫了亮麗的一筆,同時也收穫了他們獨特而豐厚的人生。

彭清學是第一事業部首任部長。20歲進廠開始,和妻子一起已經在大山溝裏奮鬥了三十多年。2003年調遷時,組織上找到他,希望他能留下來。彭清學最終説服妻子,跟自己一起繼續留在了山溝。他説:總要有人留下來堅守,總要有人留下來付出,既然組織上選擇了自己,那就義無反顧的挑起這副擔子!

事業部成立之初,就迎來了型號生産的高峰期。在搶幹任務期間,總裝車間人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箱體車間26名突擊隊員吃住在車間,連續加班一百多天,夏天作業溫度高達四五十度,他們彎著腰,一蹲就是幾個小時,汗水濕透了衣服……正是這樣一種拼搏精神,實現了某型號當年完成投産、當年抽檢飛行試驗成功,當年實現交付的輝煌成績。十餘年來,第一事業部先後圓滿完成了國家多個重點型號的生産任務。

第一事業部的同志們,有80%成了結了婚的單身。大家常年與家人兩地分居,照顧老人,教育子女都成了非常現實的問題,要是趕上任務忙,可能一年到頭也不能跟家人團聚一次。

王蓉,是箱體車間的一名檢驗工。她剛剛生完孩子不到三個月,就恰逢某型號生産的關鍵時期,為了確保生産時間節點,她不得不放下襁褓裏的嬰兒,走進深山,回到工作崗位,一幹就是大半年。等到忙完任務回到家,站在客廳裏的孩子卻怯生生地叫了她一聲:阿姨!一瞬間,這位年輕的母親心頭像被針扎一樣的疼,她日夜牽掛的孩子竟然不認識自己,對孩子的思念和愧疚化作淚水奪眶而出……

在山溝裏,讓人難忘的事還有很多,大家不但要忍受與親人分離的孤苦、克服型號科研生産中的困難,還要與自然災害作鬥爭。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第一事業部震感強烈。按理説,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人們本能地會選擇逃生。但是,在事業部職工眼裏,這些産品是有生命的,是他們的孩子,甚至比他們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絕不允許産品受到任何傷害。在這在山崩地裂的生死關頭,大家冒著生命危險,回家取出自己的被褥,趕回現場精心呵護産品。地震過後,型號兩總致電問候:“奮鬥山溝彰顯航天精神,地動山搖更顯英雄本色”。

近幾年來,第一事業部先後引進了200多名大學生。羅傳光2006年從重點大學畢業,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山溝裏工作。他説:“我不是高尚,也不是為了體驗生活,更不是一時衝動,我只是覺得我們年輕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標尺,有自己的感動和責任!”。李彩萍,2008年大學畢業,進廠不到三年就成長為七院最年輕型號測試指揮和廠裏最年輕的勞動模範。就是這一批批年輕人的到來,使第一事業部越來越有活力,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快速成長為崗位上的標兵,山溝裏的航天事業也有了更加堅韌的延續和傳承。第一事業部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工人先鋒號、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結語

多年來,第一事業部堅持以航天精神教育激勵員工,通過組織新員工入職教育、型號出征承諾宣誓儀式、航天精神故事巡迴演講等活動,以不同形式持續開展航天精神教育。同時,還建成了航天傳統精神教育基地、“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這也成為傳承航天精神的重要載體,展示航天形象的重要窗口。

五十年風雨兼程撒播陽光和希望,在與時俱進的槳聲燈影裏,七院先後經歷了三線建設、脫險調遷、調整改革和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發展的多個階段,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成長髮展。是什麼支撐航天七院人踏浪前行?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員工堅持不斷傳承航天精神,弘揚航天精神的結果。

責任神聖,使命莊嚴;花開花落,歲月流年。踐行航天精神是每個航天人的終身追求,也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堅強保證。薪火相傳的堅守與弘揚 ,必將為“續航天夢、築強軍夢、圓中國夢”書寫下更加亮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