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鶴銘》打撈動用千噸浮吊 工期估計1個月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04日 13: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資料圖:6月1日,江蘇鎮江市尋找“瘞鶴銘”殘碑的打撈工作再次啟動。原刻于鎮江焦山峭壁之上的“瘞鶴銘”,因其書法藝術高超被譽為“碑中之王”。唐宋時期,石碑因山體滑坡墜入江中,現存的5片殘石則是清康熙52年(公元1713年)被打撈出水的。據了解, 2008年,鎮江市曾組織過一次清淤打撈墜江殘石工作,打撈出四塊殘石共5個字,被考古學家譽為“字字國寶”,當時發現水下有四塊... 中新社發 陳崗 攝

    具備千噸浮吊力的大型救撈船“勇士號”進駐鎮江,竟是為了打撈4塊巨石?

    許多鎮江市民近日常去長江邊焦山公園,因為“不想錯過見證巨石出水那一刻”;許多書法家對此滿心期待,著名書法家劉小晴先生連嘆“好事”;焦山碑刻博物館館長丁超説,“等這一天等了很久”……

    這究竟是怎樣的石頭,動用千噸浮吊,引得萬人期待?

    今日,這4塊《瘞鶴銘》摩崖石刻疑似巨石中最大者有望被整體打撈出水。據悉,鎮江市焦南壩不久即將全面封口,屆時焦山水域將與長江隔斷,大型施工船舶再無法進入,此次打撈可能是讓摩崖石刻《瘞鶴銘》殘字“浮出水面”的最後機會。

  為什麼要撈巨石?

    坐快艇來到焦山腳下的打撈現場,上海打撈局1000噸級大型浮吊船“勇士號”就在眼前。平時由於焦山水域水位較低,這裡很少能看到如此大船。如今,這龐然大物卻靜靜地“蹲”在岸邊,吸引了不少當地居民前來圍觀。大家指指點點,有人讚嘆船首巨大的吊臂,更多的人則將注意力放在水面上一塊清晰可見的巨石上。原來這就是《瘞鶴銘》其中一塊疑似殘石,千百年來它一直浸泡在滾滾江水中,歲月的沖刷帶走了無數泥沙,卻帶不走人們對它的猜測和對歷史真相的渴望。

    《瘞鶴銘》乃六朝石刻,瘞者,葬也。該銘原刻于焦山西麓的岩壁上,不知何年,石崩墜江。至宋代因冬季水枯而被發現,好事者拓數字示人。因其字大,且行筆蒼古,體勢開張,率真自然卻古拙渾樸,遂揚名於世。原書依照岩石的紋路順勢而作,所以字體大小不一,參差錯落,意態別致。雖是楷書卻有篆隸遺意,舉重若輕,方圓並用,極盡變幻。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爭睹神采,感慨之餘,寄情詩文,刻于崖壁,形成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群。

    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在《瘞鶴銘》的刻文中未見作者署名。根據唐代志書記載,《瘞鶴銘》作者為大書法家王羲之,但也有人懷疑為唐人顧況所作,還有人認為是南朝梁時陶弘景的墨跡,結論還有待這次打撈新的發現。雖然關於作者的爭議不斷,《瘞鶴銘》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卻是世人公認的,宋人黃庭堅評價其為 “大字之祖”,康有為讚曰“大字之妙莫過於瘞鶴銘。因其魄力雄偉,如龍奔江海,虎震山嶽”。

    《瘞鶴銘》殘石落入長江後,打撈成為縈繞在中國文人和書法家心中的一種“情結”,不斷進行零星的打撈工作。南宋淳熙年間,有人曾在江中打撈出刻字碎石,清康熙年間,蘇州知府陳鵬年也募工打撈《瘞鶴銘》碎石,共得幾十字,砌于焦山寺壁,後移置碑林。2008年,鎮江當地對《瘞鶴銘》進行了打撈、考古工作,共打撈出水1000多塊山體落石,經考證,其中有3塊殘石上的4個字被初步認定為《瘞鶴銘》殘字。而據歷代專家考證,《瘞鶴銘》全文應有160多字,缺失尚多,讓多少《瘞鶴銘》仰慕者心存遺憾。上海著名書法家鄭振華上個星期聽説要打撈 《瘞鶴銘》殘石的消息,興奮地對記者表示“希望石頭早點出水,想去看看”。他也曾臨摹過殘碑,“希望能多了解一點,多學點用筆方法,但字太少了”,鄭振華説,“希望這次能多發現幾個字”。

    這4塊沉于江中千年、疑似刻有《瘞鶴銘》的巨石,終於等來了被打撈的機會。巨石上是否有《瘞鶴銘》殘字?是否能成功地拼出《瘞鶴銘》全文?《瘞鶴銘》作者究竟是誰?這些千年之謎,也等來了大白天下的機會。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