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20日 11: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南電視臺
山水作證
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幹部,鄭坰靖大膽創新宣傳形式,積極搭建宣傳平臺,用現有的資源和設備創造了閃光的業績。他懷揣一顆視事業為生命的心,走遍了平達鄉的每個角落,在山水間,踐行著自己的誓言——
2003年3月,鄭坰靖被借調至平達鄉政府工作,擔任鄉黨校教員,同時從事綜合辦公室工作和宣傳工作。2005年7月,他正式調入鄉政府工作,擔任鄉黨校教員、宣傳幹事。2006年1月被選為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黨校教員。從此,人們對他的稱呼又多了一個 “鄭記者”。
面對千頭萬緒的鄉鎮工作,鄭坰靖始終把本職工作放在第一位。作為黨委委員、班子成員、宣傳委員,鄭坰靖深知自己肩負著傳達各級黨委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使命,同時也肩負著為領導分憂、為群眾服務的職責。因此,他不論在什麼崗位,都懷揣一顆敬業奉獻之心,視事業如生命。
鄭坰靖在2004年9月17日的工作筆記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前幾天跟村民了解到小河村背後的榿木嶺曾經發生過戰爭,我對此很感興趣,今天我和小河小學的王興石老師去尋找這場戰爭的足跡,收穫不小,我們找到了戰爭遺留下的戰壕,我拍了很多照片,在其它村下鄉時我也收集了一些,我打算把平達動糯一線的抗戰史料編纂成冊,製成光碟,我估計它會有很好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這既是作為一名宣傳工作者的使命,也是一種責任,我們應當做一個尊重歷史的人。
在2005年3月15日的工作筆記中,鄭坰靖寫道:我到縣城參加全縣宣傳思想工作會,通過上午聽領導講話,下午聽老師作專題輔導,感覺收穫很大。作為宣傳工作者,如果不把身邊發生的事跡報道出去,我就覺得過意不去。今後,我更要努力發揮宣傳的作用,讓外界了解我們鄉的社情民意,了解當地村民渴望發展的願望,讓投資商到我們那裏去投資。
鄭坰靖在2006年9月24日民主生活會發言提綱中説:“在履職宣傳工作的幾年裏,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地方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宣傳史。負責宣傳工作,肩上挑的是關乎地方發展的一副重擔,宣傳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能否正確引導人民樹立健康向上的發展目標、關係著黨的方針政策能否被廣大人民群眾所了解,關係著怎樣在改革開放中開拓進取。讓外界認識我們的鄉情,弄懂現有資源與地方發展經濟出臺的相關政策等,使更多的人了解平達、關心平達,走進平達考察其發展項目所需的內容,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開展好精神文明建設,在發展中總結,在創新中發展,不斷開創新的局面,使社會更加文明,更加進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駕護航。”
2007年7月10日,鄭坰靖在參加保山日報特約通訊員培訓班時寫下了這樣的感想:“博學才能寫好文章。記者的筆是思考之筆。”
鄉政府綜合辦的郭進才説:“鄭老師總是告誡我,我們宣傳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我們宣傳者都必須正確、客觀、實事求是的進行報道,把宣傳工作做細、做實、做全,不能放過一個細節,不能扭曲事實,認真對待,不能進行虛假宣傳報道。而他在審核稿子時非常認真,總是細心的讀,推敲用詞是否準確,句子通不通順,結構是否合理,並直言批評指正,不給我留一點情面,有時一篇稿子往往修改五六遍,還總説不行。他還經常一邊抽著水煙筒,一邊審我的稿件,當稿件有不足之處時,他總是指著稿件説:‘這段不興這種寫,説過多少遍了,還記不住’。同時,他的思想非常超前,這一點我印象比較深刻,在我跟他學習宣傳的時候,他總是教導我,作一名宣傳工作者,對社會發展的認識一定要超前,各級黨委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學習在先,只有先把握國家的發展方向,我們才能從思想上站在發展的高度分析問題,找準問題的關鍵,抓住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平達鄉黨委書記黃生留告訴我們,鄉鎮宣傳工作往往被不少人認為是一項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工作。然而在平達鄉,務虛的宣傳工作,鄭坰靖總能把它抓得實實在在,有聲有色。
鄉長廖書發説,他的宣傳工作,既向群眾宣傳,又向黨委班子成員宣傳,傳遞新消息、新信息、新知識。
鄭坰靖始終堅持“三貼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用鏡頭、筆頭、話筒真實地記錄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産生活。白天,他扛著攝像機和數碼相機翻山越嶺,走村串寨,在田間地頭和鄉親們座談採訪,采寫新聞;晚上,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辦公室,顧不上喝一口水、擦一把汗,就打開電腦開始寫稿。鄉里的每一次重大活動、重要會議上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一項重大任務和工作部署,都能見到他采寫的新聞稿件和圖片資料。
憑著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鄭坰靖采寫了大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好新聞。他的新聞作品先後被龍陵電視臺、龍陵縣政府網站、《保山日報》、保山人民廣播電臺、《雲南日報》等各級媒體採用200多篇,並先後榮獲多項表彰。其中,《傈僳山寨辦起産業科技培訓班》于2004年獲“科技興保”徵文活動三等獎;《引進産業需慎重 致富希望不落空》于2005年2月榮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加快保山發展大討論”徵文活動優秀獎;《視頻對話解心結 千里親情一線牽》于2005年榮獲中國地市報新聞三等獎。”
鄭坰靖在2006年9月24日民主生活會發言材料中寫道:“2004年我發表在市級刊物的平達鄉信息達36篇(條),打破了平達建鄉以來40多年的宣傳歷史,為下一步宣傳工作打牢了基礎。要更好地不斷創造宣傳新局面,增強平達內外影響力的歷史責任感,必須不斷地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宣傳工作業務的學習,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強化宣傳氛圍,讓全鄉人民都樹立宣傳平達的良好態勢,才能達到最有效、快捷的宣傳效果。今年我鄉出臺了《平達鄉外宣獎勵辦法》,這一機制的出臺,標誌著我鄉外宣工作,又向前邁出了一步。外宣獎勵機制得到大家的高度贊同和認可,更進一步説明,人人參與宣傳的大宣傳格局打開了局面,平達的宣傳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勞務輸出一直是平達的鄉一項重要工作,2005年輸出勞務人員約3000人。但是,由於當時通訊條件落後,農家電話較少,家人與外出務工人員溝通極為不便。
鄭坰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果外出人員與家裏缺少溝通,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會危及勞務輸出工程。他開始多方尋求解決途徑,後來經過反復思考,終於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充分利用鄉政府的視頻會議系統,為外出打工青年和在家的父母搭建一個快捷方便的溝通平臺。
2005年9月開始,鄭坰靖在徵得鄉領導同意後,利用視頻會議設備,與廣東惠州錦多玩具公司和保山市工商聯合會相互開通了QQ聊天視頻電話。目前,全鄉已經有1000多人次到鄉政府使用視頻電話,尤其是平達趕集的日子,農民更是排著隊與親人對話,每個平達街天,都成了親人千里“相會”的日子。
家住平達鄉安樂村火草塘小組的傈僳族農民余發旺,至今還記得2005年9月26日中午第一次在鄉政府與他遠在廣東惠州打工的兒子余雙躍通話時的情景。他不僅聽見了兒子的聲音,還清清楚楚地在電視上看到了兒子的精神狀態,這讓老余十分高興。老余説:“這要感謝鄉政府和鄭坰靖老師給我們提供的方便,不但讓我節約了電話費,還讓我看到兒子的身體情況。”
在瑞麗打工的小田壩村民周學茂通過視頻對話平臺讓姬松茸老闆陳波了解了平達的氣候條件和發展環境,隻身來到小田壩村找到了村民李加順,向他説明了發展姬松茸的想法,得到了李加順的大力支持,姬松茸便在小田壩村落戶了。2008年,小田壩姬松茸種植戶每棚收入達1萬餘元。現在,平達鄉姬松茸的發展如雨後春筍,遍及全鄉10個村,種植達200多棚,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群眾每年可增收200多萬元。
為了讓外界更加了解、熟悉平達,鄭坰靖徒步拍攝並編輯製作了全鄉概況和10個村委會的影像資料,發到相關單位作為“鄉土教材”使用,並深入村村寨寨採集資料、拍攝圖片、編撰文稿、排版設計,編寫了《平達鄉宣傳畫冊》、《東大溝工程簡介》、《深圳電信希望小學簡介》等宣傳資料向外推介。
2007年,鄭坰靖借雲天化集團挂鉤平達鄉的機遇,把該集團先後下派的兩名副鄉長的工作情況製作成光碟,送到了集團總部,使公司領導全面了解平達鄉的發展變化,同時也了解了平達鄉群眾的生産生活困難。後來,雲天化集團投入扶持資金30多萬元,解決了安慶村85戶491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為小學校捐贈了課桌椅、高低床等,實施完成平達中學運動場建設、周家寨人畜飲水等4個項目。
2008年以來,鄭坰靖通過視頻系統和製作宣傳光碟,在團縣委的幫助下,向深圳市電信分公司爭取援建小田壩希望小學。最終爭取到了25萬元教學樓建設資金和8萬元設備資金,幫助小田壩小學建設了教學綜合樓,解決了157名學生的上學難題。後來通過他的努力爭取,該公司的職工一直資助著小田壩小學的50多名貧困學生。
同時,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對抗戰遺址、歷史文物以及園子話、傈僳族婚禮等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了收集整理。2008年初,鄭坰靖抓住該鄉一名在北京交通大學讀書的大學生董詩清回家鄉搞社會調查的機會,親自帶著這名學生走進少數民族村寨,調研民族文化。他精心挑選了10多件少數民族服飾、手工藝品及其文字資料,請這名大學生帶去學校。後來,通過這名大學生的努力,學校團委把這些民族服飾推薦到了北京奧組委,最終有兩件傈僳族服飾被收藏和展覽,使更多的人認識了平達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
為了提高農村科技水平,鄭坰靖精心蒐集整理、拍攝製作了烤煙種植技術、茶葉管理技術標準、稻田養魚、畜牧養殖等農村實用致富技術等影像資料,並刻錄成光盤,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的作用,積極組織廣大農村群眾觀看學習,大力推廣科學種養經驗,幫助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鄭坰靖來到平達後,經常聽到大家講園子話,又説又笑,非常快樂。如人們要表達“羊”字,就説:順手牽(羊),表達“美”字,就説五講四(美)等。他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這是平達的地方特色文化,想作進一步的學習和考究。
2007年7月13日,他特意抽空拜訪了平達園子話的元老楊恩甲老師,了解平達園子話的由來、目的,並和楊恩甲老師深入探討平達園子話的內容、趣聞、作用、起源、發展趨勢。後來,他利用業餘時間對園子話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編撰了《平達園子話音調歸類版》,在保山日報上發表了《平達出土沉埋世紀的地方文化》。
郭進才剛到鄉政府跟隨鄭坰靖搞“數字鄉村”工作時還抱怨過“長這麼大,沒幹過這麼苦的活”。
兩個月裏的每一天,鄭坰靖帶著他扛著相機、攝像機,背著乾糧,天亮出發徒步拍攝全鄉10個村委會121個村民小組原始景貌。累得不行時小郭曾向師傅建議:“個個村都差不多,拍幾個做‘代表’就行啦!”鄭坰靖沒答應。
121個村民小組全部跑完後,郭進才不埋怨了:那些看似差不多的村子其實人不同、情不同,人家遞過來一杯熱水、一個水煙筒,再搭夥衝一陣嗑子,和家鄉父老鄉親之間最樸實最真摯的情感聯絡就不知不覺落了地、生了根。如今,鏡頭裏拍攝的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些人,但是郭進才眼睛閃閃發亮,“鄭老師教我找到搞宣傳工作的快樂”。
平達鄉政府在地平達街正南方向,是一個突起的小山包。站在這裡往北看,平達街盡收眼底。就在這個小山包上,一個高高的移動通信發射塔、一個孤獨的小院、幾間破舊的房子,使原來的林業站、派出所和農具場搬遷後,顯得有些荒涼。
走進小院,南面是一幢兩層的小樓。二樓過道旁擺放著6盆花,兩盆君子蘭正在熱情的開放,給這個小院憑添了一抹亮色。樓上就是平達鄉廣播站的主播室。
在這裡,我們似乎看到了那個忙碌的身影……
在長期的調研走訪和採訪活動中,鄭坰靖了解到有的群眾因家庭貧困買不起收音機和電視機,有的忙於勞作顧不上看電視聽廣播,有的地處盲區,收聽收看不到廣播電視節目,不能及時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學習科技知識、掌握致富信息。2007年5月,雲南省在邊境和藏區28個縣全面啟動邊疆解“五難”惠民工程,其中之一就是解決農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難”。
作為宣傳委員,群眾聽廣播難的問題使鄭坰靖寢食難安,心急如焚。他決心搭建一個平達鄉的宣傳平臺,創辦平達鄉廣播站,讓黨的聲音進萬家。從2008年1月開始,他就開始探索改善全鄉廣播覆蓋模式的路子。
平達鄉廣播站陳平鳳説,2006年,由於工作的需要,鄭老師和她相繼調入了鄉政府工作,主要從事鄉政府的宣傳和文化工作,他成了直接領導。從此,她親身感受了鄭老師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領導藝術。鄭老師思維敏捷、辦法多、能力強、嗑子穩、實幹精神強。他到鄉政府工作後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決心搭建一個平達鄉的宣傳平臺,創辦平達鄉廣播站,讓黨的聲音進萬家。
那是2008年1月15日,自己今生難忘。那天中午,陳平鳳被鄭坰靖叫出來幫忙。當她趕到那個小山包的時候,看到了一張興奮的面孔和一堆高音喇叭、音箱。
“我們找到一塊陣地堅守了!”興衝衝的鄭坰靖穿著皮鞋就迫不及待地爬上梯子安裝設備。
“當時我懵了,辦個廣播站是啥陣地喲。”陳平鳳滿臉的疑惑。
原來,在取得領導的同意後,鄭坰靖雷厲風行地買來設備,並親自安裝。為了把設備調到最佳播放狀態,他蹲在機器面前反復調試了三天,又手把手地教會陳平鳳設備的操作方法,指導她如何寫新聞,如何提高播音能力,特別是嚴格要求她提高采編新聞的水平。
“我清楚記得,當天播出的第一篇稿子,他叫我反復修改了七次才定稿。” 陳平鳳説,“從下午4點多寫到晚上將近7點,我當時連放棄的想法都有。”
經過鄭坰靖一年多時間的指引,陳平鳳這個原本對宣傳工作、新聞採集編排一竅不通的人,也逐漸學會從身邊小事中找到可以報道的東西,較快地進入了“記者”的角色,適應並愛上了廣播站的工作。
陳平鳳説,“幹一行不僅要愛一行,而且還要幹好這一行”,這是鄭老師的工作準則,自從鄭老師來到鄉上負責宣傳文化工作後,平達鄉的宣傳稿件在省市黨報黨刊和電視臺的刊播率在全縣10個鄉鎮中名列前茅。
後來,鄭坰靖得知縣廣電局計劃在縣內建設智慧調頻大廣播覆蓋系統,便三天兩頭與廣電局有關領導和技術人員聯絡,諮詢技術,了解情況,學習知識。在他和鄉黨委政府領導的努力下,該項目落戶平達,並先後於2009年3月和6月實施完成第一期和第二期試點工程。
在建設過程中,鄭坰靖帶領兩名工作人員直接參與設計、施工,積極做好場地、資金、設備協調工作。試點工程建成後,他又帶領工作人員認真學習運行維護管理技術,梳理出了“建陣地搭平臺,強宣傳突中心,定特色樹品牌,重實效出效應”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平達鄉“黨的聲音進萬家”活動的節目模式。每天除了轉播中央、省、市、縣各級時政新聞外,還自辦了地方節目“平達之聲”,設置了“平達信息、政策法規宣傳、民情熱線面對面、致富能手現身説法、廣播會議、雙語廣播、生活百科”等八個欄目,打造了一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提高黨員群眾科技文化素質、溝通社情民意的良好平臺。特別是“民情熱線面對面”,鄉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熱線電話傾聽群眾訴求,通過在線交流,為群眾釋疑解惑、排憂解難,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農家的“焦點訪談”。
目前,在平達鄉廣播站建設了調頻廣播發射系統,10個行政村及集鎮區設立了13個調頻廣播收擴點,覆蓋70個村民小組、3000戶群眾。
如今,每天早晚平達鄉間村落定時響起廣播聲,全鄉2.6萬多人中有近2萬人聽到廣播,成為群眾每天的“精神大餐”。幹部群眾説:“小廣播真管用!傳遞了黨的聲音、宣傳了法律法規、提供了致富信息、豐富了生活。”
河尾村村委會老主任陳開能介紹説:“鄉里廣播已經響了一年多了,好多內容很實用,大家喜歡聽,而且也為大家開展工作提供了方便。在鄭老師走後半個月後的一天,河尾村一戶農家起火,廣播裏一呼百應,數百人就提著救火工具從四面八方趕到現場;有個孩子走丟了,廣播一響,所有路口被村民守住……”
由於該工程能夠有效地將黨的方針政策傳入田間地頭、傳入千家萬戶,後來被上級領導命名為“黨的聲音進萬家活動”,並逐步在縣內推廣開來。
“一有機會就要把平達宣傳出去。”這是鄭坰靖經常對同事説的一句話。
2008年,市縣要組織大規模的新農村文藝匯演。接到通知的鄭坰靖立即興奮起來。因為他知道,這是宣傳平達的好機會。於是,他馬上向鄉黨委書記黃生留彙報了自己的想法:“在黃連河挑選一支傈僳族隊伍,把黃連河的民族風情用歌舞的形式宣傳出去。”
得到認可後,當過音樂教師的鄭坰靖根據多年收集整理的資料和掌握的民族文化特點,自己創作了一首四聲部合唱的傈僳族歌曲《和諧民生處處情》。然後,帶著文化站的同志,跑到黃連河去挑選演員。20多名演員挑選出來後,開始進行排練。
當時正值雨季,村民們要收山葵,根本不願意離開村子到鄉政府駐地來排練。為此,鄭坰靖就抓住晚上的時間到黃連河去排練。一次,當鄭坰靖和書記、鄉長一起冒雨從黃連河返回到鄉政府的時候,已經是淩晨3點多了。
在整個排練過程中,鄭坰靖都是親自指揮,一遍一遍地教他們如何發音,如何走臺,每晚都是很晚才回來。
後來,針對實際情況,鄭坰靖找來車子,到黃連河把20 多個演員接到鄉政府,安頓好食宿後,從家裏拿來了電子琴,對他們進行強化排練。
三天后,節目參加縣裏的匯演,獲得了一致好評。
2009年,恰逢建國六十週年。鄭坰靖興奮地創作了這首《花絮》:
衣和褲/粗線粗布層層補 兒童無羞光屁股
為充饑/樹皮山果拌米谷 歲歲年年艱辛度
購物證/管糧管鹽又限布 一年可餐四次骨
上學校/窮人孩子旁聽駐 饑病不保把書讀
農家房/籬笆圍著茅草屋 一眼看穿四重屋
科技差/一年種得半年谷 廣種薄收白辛苦
建國家/摸索經驗建設苦 句句表出艱苦圖
浩劫後/社會主義有前途 三中全會論藍圖
改革動/雄州大地生機福 搞活經濟勁頭足
三十年/工商壯大民運酷 種地農民強財富
村寨間/處處鋪築水泥路 家電下鄉入萬戶
村鎮間/家家戶戶新房樹 居住舒適房牢固
義務區/上學免費發補助 桌燈舒適電腦布
過大節/人人添上新衣服 農民利益得關注
國和民/神州大地受關注 祝祖國花甲之後更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