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1號出水文物發現景德鎮青花瓷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14日 11: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南昌5月14日消息(記者胡嘯 通訊員謝桂鳳)日前,被列為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2010年“一號工程”的“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水下考古隊在抽取沉船上層覆蓋淤積物的過程中,在清理出的3組相互平行的木質沉船隔艙板之間發現了一摞摞碼放整齊的瓷器文物。

  從水下考古調查情況看,船上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總數估計萬件以上,部分器物底部有“大明年造”款。從出水文物上判斷,沉船年代基本確定為明萬曆年間,在已發現的文物中,有部分為江西景德鎮窯口出品的青花瓷。其中有花鳥、人物和一些簡約又大氣的寫意青花瓷。

  對此,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寧勤徵説:“明代南澳1號沉船的再次水下文物發掘,裏面很多出水的青花瓷都是來自景德鎮民窯的産品,而這些明窯的産品都是我們觀音閣瓷窯的。景德鎮觀音閣瓷窯是景德鎮最著名的民窯之一,其産品幾乎可與官窯媲美,在這裡生産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在18世紀到19世紀初,景德鎮的外銷主要通過東印度公司出口到歐洲以及東南亞。”

  寧勤徵大師還介紹到:這批水下挖掘的青花瓷盤和帶蓋的青花瓷缽以及其它一些産品,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它的瓷胎和釉質比較厚重,青花顏色略微呈藍灰色或藍黑色,無論是圖案、花鳥,還是人物都比較隨意,充分表現了民間藝術的特點。它的器物表面施滿了釉,底部粘有微小細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砂足器,屬於景德鎮外銷瓷中常見的類型。這批出水的青花瓷器對景德鎮文物和考古工作者以及從事陶瓷藝術研究的工作者,是有很大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的。

  據了解,在景德鎮陶瓷發展的歷史中,從宋開始就一直有官窯、民窯之分,但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即官窯陶瓷手工業工場),是在明以後才開始建立的。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景德鎮才逐漸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儘管官窯在景德鎮陶瓷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論歷史之悠久、服務對象之廣泛、技術之豐富、市場之廣闊等,那還是當數民窯業。特別是明中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興起以後,海內外陶瓷市場不斷擴大,而這些進入市場的商品瓷的製造者們正是景德鎮眾多的,富有各種不同特色的民窯。這些民窯業中的陶工們不僅製作出了曾名噪一時的景德鎮瓷器, 還使景德鎮民窯發展到“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不能寢”,被稱為“四時雷屯鎮”的時代。明末的天啟,崇禎年間,官窯停造,獨剩民窯,這段沒有了官窯的歷史,卻是景德鎮制瓷業走向最輝煌、最英名遠揚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日本茶人、葡萄牙商人、英國東印度公司等外國商人大量購買景德鎮的民窯瓷器。自由奔放、淋漓暢快的民窯青花瓷、紅綠彩;構圖嚴謹、裝飾味濃的開光大盤;顏色絢麗、風格獨特的明末五彩瓷等成為世界各國競相訂購的珍品,並對鄰國日本還有歐洲各國以後的瓷業發展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責編:許桂梅

打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