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輝 :本週,被媒體稱為"世紀巨騙"的納斯達克前主席伯納德 麥道夫被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判處150年監禁,如果這成為終審判決,就意味著71歲的麥道夫余生將在監獄中度過。
從某種角度説,麥道夫一案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標誌性注腳。正是危機的到來讓麥道夫的騙局大白于天下。這讓我再次想起了美國股神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只有在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
而事實證明,麥道夫,不僅是一個裸泳的人,還把很多人都拖下了水。
6月29號,美國曼哈頓聯邦法院。
身穿灰色上衣,係著黑色領帶的麥道夫站在被告席上,他的身後坐著九名受害者。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整個審判過程,麥道夫一直面無表情。這期間他正視受害者的時間僅有5秒鐘。
當地時間上午11時30分,華裔主審法官陳卓光宣佈,判處受到11項罪名指控的麥道夫150年監禁。
麥道夫一案受害人威靈:這是一個公正的判決,法官考慮得非常週密,他試圖向世界傳遞一個信息,這是一種絕不能姑息容忍的罪行。
約翰 科菲(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你很難再發現一例,像麥道夫這樣類似規模和時間跨度上的騙局,儘管此前也有類似的世通安然的醜聞,但那些首席執行官們的責任也只是在於,他們所主持的財政工作,導致了一些膨脹的財政報表,他們並不像麥道夫那樣,直接從個人那裏拿走錢財,之後又交給別人(作為收益回報),儘管麥道夫知道,這些錢可能永遠都拿不回來了。
然而,這個被美國媒體稱為惡魔的人,過去幾十年來,頭上卻一直頂著天使的光環。
在08年12月騙局被揭穿之前,麥道夫是美國金融界的知名人士,有著近半個世紀白璧無瑕的從業經驗,又是致力於交易機制公平化、公開化的先鋒,他的投資甚至被稱為"猶太人的短期國債"。
這一切,成為他實行龐氏騙局的最佳掩護。
龐氏騙局,由一個名叫查爾斯 龐齊的投機商人"發明"。這種騙術以高資金回報率為許諾,不斷騙取投資,用後來投資者的投資去償付前期投資者。這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
而麥道夫,將古老的龐氏騙局做到了極致。
時間跨度長達20年,騙取金額超過600億美元。受害者從對衝基金、歐洲的知名銀行到好萊塢名流,諾貝爾獎得主和普通投資者,用紐約時報的話説,麥道夫欺騙了華爾街,玩弄了全世界。
諾瑪 希爾,可憐的受害者之一,在一封給法官的信中她這樣寫道:
"21年前,我的丈夫將我們辛勞大半輩子的儲蓄交給麥道夫投資。幾週後,丈夫不幸過世,我在那時見到了和藹可親的麥道夫。當時,他擁著我的肩膀説,不要擔心,錢在我這裡會很安全。而如今,我失去了所有的錢,不久以後還得賣掉自己的房子。"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利 韋塞爾Elie Wiesel,在與麥道夫見過兩次面後,便乖乖地奉上了自己和妻子的畢生積蓄,甚至將其稱為上帝。而如今麥道夫在他口中是不折不扣的"騙子、流氓和罪犯"。
然而,在很多人看來,麥道夫一案最大的受害者是信任。
受害者伯特 羅斯(前新澤西州李堡市市長):這遠遠不止于金錢上的損失,(麥道夫的所作所為)是對信任的巨大破壞,信任是我們價值觀的基石,我們的金融系統、人際關係都建築其上,還有我們的愛情。
康輝: 150年的刑罰使麥道夫成為美國歷史上判刑時間最長的白領罪犯。
然而,一紙判決卻並沒有給麥道夫一案劃上句號。據報道,在案件調查和審判過程中,儘管麥道夫沒有對自己的罪行作任何辯解, 但也沒有主動交待更多的事實細節,這使得圍繞案件的很多疑團依然存在。
"刑期的多少對麥道夫一案來講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這種象徵意義的重要性在於三個方面。補償、震懾,並實現對受害者的公平。"--主審法官陳卓光
然而,很多受害人卻認為,就補償和公平而言,一紙判決還遠遠不夠。
麥道夫一案受害人伯恩菲爾德:判決不能彌補他所造成的傷害,也不能修補漏洞百齣的社會系統。
而美國媒體甚至在探究,麥道夫案的背後是否還有更大的隱情?
隨著案件調查的進行,一位名叫傑弗裏o皮考爾Jeffry Picower的神秘商人兼慈善家浮出了水面,他最初是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現。
皮考爾創立的慈善基金會是麥道夫的大客戶之一,據2007年的報告,基金會的總資産大概有10億美元。
2008年12月,在法院凍結了麥道夫的資産後,創立了20年的皮考爾基金宣佈關閉,並停止了全部資助。
然而,據美國MSNBC的報道,皮考爾很可能才是這場龐氏騙局最大的受益者。
據一份法庭調查記錄,從1995年12月到2008年12月,13年間,皮考爾從麥道夫那裏一共獲得了約50億美元的鉅額收益,遠遠高於其他投資者。這比麥道夫的自報身家八億兩千萬美元要龐大得多。
眼下,這筆資金的流向是檢方調查的突破口。
與此同時,麥道夫的家人究竟在這場騙局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也是人們存疑的焦點。
在麥道夫被宣判當天,露絲 麥道夫通過律師首次發表聲明,與丈夫劃清了界限。
"我覺得尷尬和恥辱,就像很多人的感受一樣,我覺得很困惑,有被出賣的感覺。這個犯下如此可怕罪行的人跟我過去多年來熟知的那個他判若兩人。"--露絲 麥道夫。
2號,露絲 麥道夫搬出了她在紐約曼哈頓價值700萬美元的公寓,該公寓已被美國聯邦執法部門沒收。
露絲還與執法部門達成協定,同意放棄她高達八千萬的資産,只保留250萬美元現金。不過,該協議不排除對她未來的可能的犯罪指控。
至於麥道夫的兩個兒子,當初曾主動向司法部門告發父親,但這卻不能阻止人們猜測:身為公司高管,他們真的對公司多年來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嗎?他們大義滅親的行為背後究竟還隱藏著怎樣的動機?
康輝:據美國媒體6月30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目前麥道夫一案還有10名涉案人員正在接受調查,可能面臨起訴。
其實,早在2005年,就有人提出質疑,麥道夫公司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龐氏騙局。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僅經過草率的調查就認定麥道夫並不涉嫌詐騙,調查最終不了了之。
難怪有受害人打出這樣的標語牌:麥道夫大膽行騙,證券交易委員會坐視不理!
的確,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説,麥道夫絕非一個人在犯罪。
過去20多年來,麥道夫對這場騙局可謂精心策劃。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麥道夫公司的資金投資部門和交易部門一直在不同樓層辦公,而投資項目的相關文件、檔案等都被麥道夫鎖在保險箱中,甚至連家人都無從知曉。直到去年12月,面臨70億美元的資金贖回壓力時,麥道夫才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一無所有。
而為了吸引投資者,麥道夫還刻意為自己的公司營造了神秘的氛圍。
比如,想成為他的客戶,光有錢沒有人介紹是進不來的,進來之後,如果詢問太多問題便會被踢出局。慢慢地,麥道夫的客戶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但即便如此,這場持續了20年,騙取金額超過600億美元的金融大案並非天衣無縫。一些疑點其實顯而易見。
比如,過去20年,無論熊市還是牛市,公司的基金收益都持續以月均1%速度增長;而作為一家擁有數百億美元資金的投資公司,麥道夫卻在使用一家僅有三名員工的小會計師事務所。
這些事實,如果放在一個理性的投資者面前,一定會引起懷疑。
那麼,到底是什麼遮蔽了人們的眼睛?答案或許只有兩個字:貪婪。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認為:麥道夫投資表面上的只賺不賠,使得許多老道的投資者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斷能力,他們再也顧不上詢問為什麼,與其説他們害怕損失金錢,不如説他們害怕失去賺錢的機會。
而簇擁著人性貪婪的,則是整個金融環境的異化。
"整個金融市場的大環境都存在對財富的過度追求的現象。而監管體制的不力更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氾濫,形成金融泡沫。麥道夫,正是在這個狂熱的大氛圍下鑽了空子。"
----- 英國《金融時報》
康輝:一個聲名顯赫的投資專家,一種並不新鮮的欺詐手段,一大批追求高利潤的投資者,一個監管不力的金融市場,這些元素最終構成了麥道夫的驚天騙局。
"心為錢所役",從這個角度來説,麥道夫騙局與金融危機的爆發可謂同根同源。
而在麥道夫之後,慾望和貪婪依舊流動在金融市場之中,除非人們能擦亮眼睛,否則,騙局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