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27日 15: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換一種表現手段,找到與事件相關聯的一些事物、景物,拍攝它們,用符號式的鏡頭語言來表現真實。這樣做既反
映了事實原貌,又不失真實。
記者與觀眾如影隨形,了解觀眾的生活,要及時地發現他們關心的問題。這樣在我們策劃、製作節目時才可以有的放矢。就是做到——觀眾關心的就是我們關心的。然而能夠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對於社會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對於從小沒有農村生活的城市人,整天在城裏坐想村裏的生活是很困難的。坐想的結果,會讓節目出現城裏的事、村中的殼,這樣不倫不類的作品,使城裏人以為是給村裏人看的,村裏人以為是給城裏人看的。
那麼,只有走進鄉村才能改變這一切。了解了鄉村百姓的真實生活,展開了與鄉村觀眾之間的聯絡,我們的農村生活服務節目才會有吸引力。《生活567》開播的兩年多時間裏,節目越來越貼近鄉村百姓了,作為編導,我也在努力使自己的節目向
我們的受眾靠近,每次報題前要先問問自己,這個題是跟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嗎?是與他們的生活相關的嗎?這個節目中能給他們什麼切實的服務?等等。
不過,真正了解鄉村百姓的真正想看什麼,並沒有想象那麼容易。他們也許只會説,“你們的節目好看,我們就喜歡看。”但具體怎麼才叫好看,鄉村百姓可能也説不出那麼多。更多地問題還是留給我們這些電視工作者自己去解決,鄉村百姓手中的遙控器掌握著節目好壞的生殺大權。
在工作中,作為記者的我,嘗試著跟觀眾更加貼近,嘗試著換位思考,然而有時候還有失偏頗。曾經在製作一期關於未成年人的節目中,選取了跟農村、農民相關的事件,但具體事件過於刺激,一個是媽媽把女兒的耳朵割掉,一個是奶奶把縫衣針扎進了孫女體內,導致事件的代表性不夠,反倒變成了特例。
而且節目中背景數據體現的不明顯,沒有揭示出主體事件與全國觀眾、特別是鄉村觀眾之間的更多聯絡,導致了這個節目的夭折。事後,我在這期節目的修改中,去掉了媽媽割掉女兒耳朵的事件,選取了更為平常的一個家庭打罵事件與扎針事件相結合,添加了更多的背景數據及類似事件,聯絡與此相關的最權威部門,請教專家,以確保數據的準確,保證服務的到位。使整個節目看起來是在關注這一類事件,而不是只讓觀眾看到一件刺激的、可怕的扎針事件。經過改變後的節目適合了更多鄉村百姓的口味,順利播出。
播出當天就有不少人打電話,有的發表自己對一些中國家庭中重男輕女的看法,覺得家裏有女孩很好,一點也不比男孩差;有 的詢問節目中遭遇虐待的孩子情況,打算收養;有的看到了節目中我們給出的解決辦法,向記者詢問……節目取得了這樣的播出效果,令人欣慰,也可見做到“觀眾關心的就是我們關心的”並不容易。
最後,記者與觀眾如影隨形,我想還要表現在語言上。這不僅指拍攝前、拍攝中與觀眾、被採訪對象的語言溝通上,還要看節目中的遣詞造句。要用被採訪對象的語言來説,要用他們認同的敘事方法,他們才會感到親切,才會愛看。
老百姓習慣的是簡短、幽默、詼諧的口語,所以我們該改改長句子,學會切分,學會用我們的日常用語説話。“前不久,一個十六歲女孩 從山東到江蘇去打工”太長,我們可以變成——“ 今年十六歲了,老家在山東,前不久到江蘇打工”。諸如此類的不勝枚舉,在電視語言的運用上,記者“咬文嚼字”後再播出,相信節目
效果會更好。
總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與我們的觀眾如影隨形,我們三農的生活專題報道才能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在與觀眾的這種不斷互動中,準確瞄準觀眾的口味,節目形象會不斷更新,節目質量會不斷提升,農業頻道的電視節目會贏得公眾更多的信任和青睞。
責編:韓淩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