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勝利日:光榮—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十四)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1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2005年9月,出席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活動的數百位二戰老戰士以及部分戰士遺屬啟程前往各地參觀。對這些老人來説,這次參觀有著特殊的意義。

  

    9月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記者見到了當年曾飛越駝峰航線的中國飛行員王延洲老人。他告訴記者,從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三年多的時間裏,1000多架中美運輸機曾冒死突破敵人封鎖,以犧牲1500名飛行員的沉重代價向中國戰場運送了大量物資和人員,給中國抗戰以巨大的支持。

  

    參加本次慶祝活動的還有柯棣華醫生的姊妹瓦特薩拉和瑪諾拉瑪。9月5日,她們隨同北京柯棣華醫療隊來到河北唐縣進行義診。通過這次活動,她們深深了解到了中國人對朋友的深情厚誼,更能體會到柯棣華這個名字帶給她們全家的光榮與驕傲。

  

    楊虎城將軍的女兒楊拯美和楊拯英參觀了位於陜西臨潼的華清池。69年前,她們的父親正是在這裡和張學良將軍一起對蔣介石發動了兵諫──西安事變。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她們更加想念父親,以父親的壯舉為榮。

  

    在抗日的中國戰場,當時許多愛國將領都抱定了為國捐軀的信念。張自忠將軍就是其中之一。今年82歲的張將軍之女張廉雲,向記者講述了父親當年如何頑強抵抗日軍最終以死報國的事跡。

  

    >>>詳細內容

  

    主持人 敬一丹:

  

    宋代詩人陸游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句詩裏所表達的那種夢回戰場的情懷,可能很多二戰老兵們都曾經有過。最近有很多二戰老戰士終於回到了他們當年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而那些已經沒有機會再回來的人,則由他們的親屬幫助他們完成了這個夢。在回憶和現實中,他們體會著勝利的光榮。

  

    解説:

  

    這是光榮來臨的時刻,這是歷史凝固的瞬間。這些白髮蒼蒼的老人是60年前那場偉大勝利的締造者,這些當年勇敢無畏的戰士,證明著中國戰勝侵略的勇氣和力量。

  

    2005年9月,在北京出席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活動的幾百位二戰老戰士和他們的親屬,以及部分老戰士遺屬起程前往各地參觀,對他們來説這次參觀有著特殊的意義。

  

    9月5日,我們在位於北京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見到了今年已經85歲的王延洲老人,當年他是飛躍駝峰航線的中國飛行員之一。在這條航線上,他冒死飛行了八次,共擊落了五架日軍飛機。

  

    王延洲 抗戰時飛躍駝峰飛行員:

  

    天氣非常惡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説正常的飛行不可能,有的時候外面看不見,全憑儀錶飛行,盲目飛行。

  

    解説:

  

    從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三年多的時間裏,在被視為“死亡之旅”的駝峰航線上,一千多架中美運輸機曾突破敵人封鎖,向中國戰場運送了80萬噸戰略物資,運送人員33477人。為了勝利,我們付出的代價是近600架飛機不幸墜毀,1500多名飛行員英勇犧牲。在王延洲的記憶裏,那時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已做好了準備,隨時為國家而死。

  

    王延洲:

  

    我們在作戰期間,成天的思想準備就是這個,隨時準備著犧牲。

  

    解説:

  

    9月5日,北京柯棣華醫療隊來到柯棣華醫生犧牲地——河北唐縣進行義診,醫療隊中有幾位身份特殊的醫生。

  

    醫生:

  

    這邊會疼嗎?有感覺嗎?

  

    患者:

  

    沒有。

  

    醫生:

  

    都很好嗎?

  

    患者:

  

    沒問題。

  

    醫生:

  

    手也可以動,你覺得不舒服多久了?

  

    患者:

  

    半年。

  

    解説:

  

    中醫針灸科醫生瓦特薩拉已經是第二次來到中國了,她是柯棣華醫生的五妹。在柯棣華1938年離開印度參加援華醫療隊時他年僅十歲,但直到今天,在她眼裏,哥哥柯棣華仍然是心目中的榜樣。

  

    柯棣華 瓦特薩拉醫生:

  

    因為他我也決心成為一名醫生,因為他是我的榜樣。作為一名醫生我和這裡的患者談的當然是治療上的問題。但如果人們聽得懂我的話,我會告訴他們我是柯棣華醫生的妹妹。為了中國人民我來到這裡工作,我希望他們能夠知道,柯棣華醫生為中國人民做了很多事,他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克服了巨大困難,非常勇敢地面對一切,我樂於和人們談論柯棣華醫生的所有事情。

  

    解説:

  

    對於已經80歲的瓦特薩拉醫生來説,和姐姐一起接受邀請來華參加紀念抗戰勝利活動,以及參加柯棣華醫療隊義診的經歷,都讓她感到分外高興。她了解了中國人對朋友的深情厚誼,也能真正體會到柯棣華這個名字帶給她們全家的光榮和驕傲。

  

    對於這幾位參觀者來説,陜西臨潼的華清池是一個始終讓她們牽掛的地方。69年前,楊拯美和楊拯英的父親楊虎城將軍,在華清池和張學良將軍一起對蔣介石發動了兵諫,這就是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西安事變”。

  

    記者:

  

    你上次來是什麼時候?

  

    楊拯美 楊虎城將軍的女兒:

  

    上一次恐怕有20年。

  

    記者:

  

    20年沒有來過這個地方,那現在看的話變化大嗎?

  

    楊拯美:

  

    現在這個路修了,環境好了,比原來好,整個大變樣。

  

    解説:

  

    楊拯英一直在西安工作。今天她和姐姐一起來華清池參觀,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她更加想念自己的父親。

  

    楊拯英 楊虎城將軍的女兒:

  

    過了多少年,想起來當時那些人真不容易,也想到我父親也不簡單,張學良將軍也不簡單。人不可能永遠存在的,張將軍活到100歲,他還是要走的,關鍵是他的精神留下來了,這是我們民族的一個根本。

  

    解説:

  

    在北京有這樣一條路,它是以一位犧牲的抗日將領名字命名的,這個原來叫“鐵獅子衚同”的地方,現在已經是一條寬敞的街道了,它的名字叫“張自忠路”。今年82歲的張廉雲是張自忠的小女兒,她至今還記得最後一次和父親告別時的情景。

  

    張廉雲 張自忠將軍的女兒:

  

    父親穿著長衫,戴著禮帽,吃過晚飯回來消瘦了很多,跟我叔叔説,“今後這個家庭有一些事情你都要來管,你全權幫著你嫂子來管。”到了再天黑一點的時候,父親就走,那是個樓房,我們沒敢送到門口,我們一家人就送到樓門口,這樣父親就離開了。這一天我們全家人每次不管誰,想到這一天的時候,感覺就作為我們永別了。

  

    解説: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當時擔任第29軍38師師長的張自忠曾代理北平市長職務,並與日軍談判。但十日後張自忠發表了正式聲明,辭去代理的所有職務,幾經週折化裝離開了北平,來到天津和家人做了最後的告別。此時他已報定為國必死的決心。

  

    張廉雲:

  

    回到部隊以後大家見面都哭了,好多人,他的同事,他的什麼見到都流眼淚,我父親説,“我這次回來是帶著大家奔赴抗戰,帶著大家去尋找為抗戰怎樣來犧牲”。

  

    解説:

  

    隨後張自忠帶領部隊屢戰屢勝,立下赫赫戰功,一時聲譽四起,日軍聞名喪膽。1940年5月,日軍調集15萬兵力企圖突破湖北香河東安防線,張自忠當時負責第五戰區右翼防衛,面對數倍于已的敵人,他毅然決定率軍東渡香河阻擊日軍。日軍得知張自忠部東渡,調集兩個主力師團的兵力圍攻張自忠所部,他被日軍三麵包圍,苦戰數日。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在戰場上與日軍短兵相接,激烈繳獲,陣亡時身中八顆子彈,實現了他為抗戰而死的諾言。

  

    這是2005年9月的北京,抗日先烈們的英勇獻身終於換來了今天一個日益強盛的中國,這個國家如今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在那些參加過抗戰的國際友人眼裏,就顯得更加令人驚嘆。

  

    路易斯.格李斯特 抗戰時任美軍軍官:

  

    變化非常巨大,每次我們住進賓館從窗口向外看,我們會數能看到多少吊車。我記得我和勞蒂僅從一個窗口這麼一個有限的視野範圍內,就能看見數十輛吊車,所以我們知道有很多行動,每次來我都注意到巨大的變化正在發生著。

  

    主持人:

  

    今天我們也許無法一一體味這些老人紛繁的思緒和感慨的情懷,因為這塊土地牽連著他們和他們的親人太多的愛恨情仇,太多的人生故事。但是通過他們的眼睛可以解讀到的是,這塊土地已經和60年前戰爭結束時的滿目瘡痍完全不同,巨大的變化已經發生,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正在呈現,所有曾經為和平的實現作出貢獻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光榮。

  

責編:劉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