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崢嶸歲月 國際情懷—紀念反法西斯勝利60週年(二)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1日 11: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艱苦的鬥爭歲月裏,許多國際友人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把支援中國抗戰當成自己的職責。他們的支持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今天要介紹的是他們中的兩位──新聞記者愛潑斯坦和醫生馬海德。

  

    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經歷,然而當他們看到中國在戰爭期間所蒙受的巨大災難以及中國人民為抗擊日本法西斯所付出的努力,他們被深深感染,於是義無反顧地投身中國的抗日戰爭,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

  

    愛潑斯坦,1915年生於波蘭,15歲開始從事新聞報道,抗日戰爭期間任美國合眾社駐華記者。1937年至1938年間,他親身經歷了北平、上海等大城市的淪陷,親眼目睹了日軍暴行。他以筆為武器撰寫了大量優秀的新聞報道,向世界各國真實地報道了中國抗日鬥爭全局,為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馬海德,1910年生於美國,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1936年到達陜北蘇區,成為蘇區第一個外國醫生。與愛潑斯坦一樣,他親眼目睹了日軍的侵略暴行,於是堅定了留下的決心,並一直留在中國。解放後,他申請加入中國籍,成為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後被任命為新中國衛生部顧問,終身積極從事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工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

  

    除了愛潑斯坦與馬海德以外,還有許多許多外國友人參與了中國人民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當全世界人民都在紀念反法西斯勝利60週年時,中國人民也不會忘記這些國際友人為中國人民抗戰所做的一切。

  

    




>>>詳細內容

  

    主持人:在世界人民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的時候,人們不會忘記在東方太平洋戰場上,中國軍民奮勇抗擊日軍的場景。歷時八年的浴血奮戰有三千萬中國人流血犧牲,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忘記在抗日戰爭中,也有許多國際友人從世界不同的國家來到中國,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我們今天向大家講講愛潑斯坦和馬海德的故事。

  

    解説:

  

    愛潑斯坦,1915年生於波蘭,現住在北京。15歲開始從事新聞報道,抗日戰爭期間為外國媒體駐華記者,曾深入抗日前線現場採訪,曾衝破新聞封鎖向世界各國真實報道中國人民抗日鬥爭全局。如今提起往事,90高齡的老人依然很激動。

  

    愛潑斯坦:

  

    第二次世界戰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有的人説是從歐洲開始的,有的人説是從珍珠港事變開始的。我以為是從“九一八”開始的,第一個用武器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是中國。

  

    解説:

  

    馬海德,1910年生於美國,1988年病逝于北京。原名喬治海德姆,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他1936年到達陜北,成為那裏的第一位外國醫生。在北京一所樸素的院落裏,記者見到了與他風雨同舟48年的伴侶,今年86歲的周蘇菲老人。

  

    周蘇菲(馬海德的妻子):

  

    我覺得他是盡心盡力,而且是盡到他自己所能做的,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革命了。

  

    解説:

  

    兩個出生不同、經歷不同的外國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中國抗日戰爭。故事得從1937年説起,那年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27歲的馬海德當紅軍的隨軍醫生已經有一年。1935年馬海德和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應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邀請訪問陜北。三個月後斯諾離開,馬海德卻留在了陜北。

  

    周蘇菲:

  

    當初去陜北的時候,他也並不是説想要一輩子留在那兒,臨時斯諾要走的時候,他最後,我想他也在這之前有很多思想矛盾,有很多鬥爭,他內心。最後他説你(斯諾)走吧,我決定留下來了。他説我覺得這裡的醫院和群眾和人民,和病人都需要我。

  

    解説:

  

    那時陜北沒有醫院,沒有診所,沒有任何醫療設備,受過正規培訓的醫生更是寥寥無幾。馬海德,一個名牌大學的醫學博士就背著宋慶齡臨走時送給他的醫藥箱留在了延安。1938年11月,日本飛機第一次轟炸延安,當時延安居民根本不知道躲藏,反而跑出門好奇的看熱鬧,結果被炸的血肉橫飛。

  

    周蘇菲:

  

    他忙著就跑出來救護,門口就有一個戰士抱著一支槍,就腦袋正中間有一個炸彈片,就流著血,首先一點想讓他躺下來,因為這樣流血可以少一點兒,再一個要把他槍拿下來,那個戰士就不肯把槍交給他,他説不能,他死都不能。緊緊地抱著那個槍,那個戰士。

  

    解説:

  

    中國普通軍民不屈的鬥志更堅定了馬海德同中國人民共同戰爭的信念。就在馬大夫忙於在敵後戰場救死扶傷的時候,身在國統區,時任美國合眾社記者的愛潑斯坦目睹了1937年至1938年間北平、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相繼淪陷。日軍每到一處就燒殺搶掠,愛潑斯坦看到了,用自己的筆把它們公諸於世。依據第一手資料,愛潑斯坦用英文撰寫了《人民之戰》一書,真實記錄了抗戰頭兩年中國民眾英勇的抗日活動。1939年該書在英國出版,得到報界好評。當年斯諾曾表揚説,這是“極為出色的戰時新聞作品,是作者懷著同情之心理解中國的希望而寫成的”。

  

    愛潑斯坦:

  

    中國進步的人士,他們把它翻成中文,按照我們現在的看法是非法的,但是我看是很好的。

  

    記者:

  

    為什麼呢?

  

    愛潑斯坦:

  

    因為那個時候不這樣做,這個書沒有影響。

  

    解説:

  

    多年後,愛潑斯坦在回憶錄中風趣地説,他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喜歡自己的書被盜版的作者,因為在新聞封鎖的環境下,這本書的盜版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真實的戰況,喚起更多的民眾。

  

    愛潑斯坦:

  

    日本侵略中國,慢慢地整個中國人民起來反抗,那個時候日本(力量)小了,中國(力量)大了。

  

    解説:

  

    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這一時期,日本想把中國變成太平洋戰場的後方基地,加緊了對華作戰。他們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大舉掃蕩,實行“三光政策”,敵後抗戰進入最困難時期。延安軍民浴血奮戰,而醫療設施卻極為匱乏。擔任當時軍委衛生部顧問的馬海德和同志們一道自己動手,積極建設敵後抗日醫療機構。

  

    周蘇菲:

  

    (那時)辦了好幾個醫院了,像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馬大夫辦的邊區醫院。醫院都在窯洞裏,一排一排的窯洞都是醫院,燈一亮,我們一直用菜油燈,一個小碟子燈。所以晚上看起來還是很好看的。

  

    解説:

  

    抗日戰爭期間,在馬海德和衛生部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邊區形成了以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為總醫院,下設八所中心醫院二十四所分院,總計約11800張病床的邊區醫療網。這些醫院為邊區軍民提供了有利醫療保障。

  

    1942年,日本在中途島戰役中失敗。1943年,太平洋戰場攻守易勢,華北抗日軍民也開始了對敵軍攻勢作戰。當時抗日根據地被外界封鎖,外國記者很難了解到延安的情況。1944年,經愛潑斯坦等外國駐華記者多次要求,在多方努力下,一個中外記者團得以突破封鎖進入延安訪問。在延安,記者的訪問受到了歡迎。這是毛澤東接見訪問團部分記者時的合影。

  

    愛潑斯坦時任美國聯合新聞社駐華記者。他撰寫了大量報道,反映延安英勇抗日,積極籌備戰略反攻的真實情況。那一次,僅《紐約時報》一家就刊發了他撰寫的通訊20多篇。

  

    黃浣碧(愛潑斯坦的妻子):

  

    1944年採訪延安以後,那就不單是在美國,在世界其他國家都有(他的文章)。美國、法國、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印度。印度還給他出了一本,把他發表的(文章)都給收集成一個小冊子,就是《我所看到的延安》最先是從印度出版的。

  

    解説:

  

    這些文章讓世界更多地了解到1944年前後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有趣的是,採訪期間,愛潑斯坦還認識了馬海德。原來,馬海德當時還是黨中央外事組的顧問,經常接待訪問延安的國際友人。

  

    周蘇菲:

  

    他還到了我們的窯洞去做客,還抱了我的孩子。

  

    解説: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展迅速。1945年5月8號,希特勒宣告投降。三個月後,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

  

    周蘇菲:

  

    在延安的人民都沒有睡覺,都聚集在一起敲鑼,洗臉盆到處敲、喊。馬大夫和美軍觀察組在一起,他們也都喝醉了,那一天晚上。

  

    愛潑斯坦:

  

    我在美國,我和我的妻子,那個時候的妻子邱茉莉,我們到紐約時報的廣場,有錄像機,我唱了現在的國歌。

  

    主持人:

  

    1949年建國後,馬海德大夫申請加入了中國籍,是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後來擔任衛生部顧問,1988年去世,他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抗戰勝利後,愛潑斯坦回到美國,1950年應邀回到中國,協助宋慶齡創辦《中國建設》雜誌,繼續對外報道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和人民生活的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抗擊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消滅日軍最多,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今天,當我們緬懷無數抗日英烈的光輝業績的時候,也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為抗日戰爭做出貢獻的國際友人。

  

責編:劉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