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1:中日民間“好感度”穩中就升
輿論調查中日關係,雙方“好感度”穩中有升,改善中日民間交流很重要。伊拉克重建任重道遠,中國人能做出怎樣的貢獻?《視線伊拉克》關注伊拉克的“中國製造”,敬請收看《環球視線》。
主持人 勞春燕: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新聞頻道正在直播的《環球視線》。
中日關係一直是一個關注度非常高的話題,我們今天就要來關注一項有關中日關係的調查。昨天有一項在中日兩國展開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在北京揭曉了,這項調查就顯示,中日雙方的民眾對對方國家的“好感度”是穩中有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解説:這項調查的組織者分別是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中國1589名居民和1008名大學生接受了調查,日本則有1000名普通居民和500名有識之士接受了調查。調查表明中日關係非常重要,是兩國民眾的普遍共識,中國45.3%的大學生和32.6%的居民對日本印象很好和相對較好,日方有49.2%的有識之士和26.6%的居民對中國的印象很好或相對較好。
儘管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兩國公眾對於對方國家的“好感度”還是穩中有升,在有關兩國經濟的調查中,78%的日本有識之士和46%的居民認為,中國的經濟勢力將增強,中方持相同觀點的學生和居民比例分別達75.1%和83.1%;而對於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中國將成為與美國並列的經濟大國的預測獲得兩國公眾的廣泛認同,被選擇比例之和超過半數,從側面表明兩國公眾均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主持人:今天來到我們演播室的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先生,劉先生您好。我們看到這個變化,雖然説上升的幅度只有2%,3%,但是和小泉內閣時期相比可以説這個幅度還是相當大的,剛剛大家聽了那麼多的數字可能聽得有點暈,所以我這裡也特地準備了一個曲線圖,可能看這個曲線圖看的會比較清楚一些,這是中日兩國的知識階層對於對方國家的一個印象,一個“好感度”,在日本按照調查的説法那就是有識之士,在中國知識階層主要是在大學生當中展開的調查。
我們來看一下,從2005年,紅線是中國的知識階層對於日方的好感度,綠線是日本的有識之士對於中國的好感度,這個變化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國是從5%到了45%,日本是從35%到了49%,中國變化的幅度是40%,好感度的增加是40%,而日本也是達到14%,劉先生您怎麼樣看待這種大幅度提升的好感度?
劉江永(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我覺得這個反映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是中日兩國政治關係改善,特別是兩國高層互訪取得了一些成果,加上兩國民間往來不斷增加,所以各自對對方都是進一步了解。一般來講,兩國政治關係發展的越好,相互的民間的感情也會隨之改善。但是我覺得也需要注意,這個畢竟是有識之士,有識之士就是一般的知識分子,我們還要看到中日兩國在民間感情的改善方面實際上很不平衡,中方一般認為領導人的互訪有利於改善雙邊的關係,這個比重佔到65%以上,日方佔了30%多,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中國和日本基本國情不同,中國如果是領導人訪問,他都認為這是我們國家一個行為,但是日本不是這樣。儘管有高層互訪,由於民間對政府認同度不一樣,還有反對黨,所以他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日本還有右翼勢力,所以他對民眾的影響比較大,我們看到有識之士是這樣,但是還有另一個負面的影響,負面的也需要注意,就是日本一般的老百姓對中國親近感實際上現在只有百分之二十幾。
主持人:對,不到三十。
劉江永:那麼就是説73%對中國沒有親近感,這個數字是相當高的,也就是説我們還有非常非常多交往的工作需要做,我們也需要像一般的國家那樣去積極地開展公共外交,這一點我想對我們和世界的溝通,對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都會越來越重要。
主持人:所以我們也不能夠太樂觀,而且我也看到,為什麼這些年,這麼四五年的時間,為什麼我們中國民間對於日本的“好感度”會增加那麼多,增加的幅度達到了40%,但是日本民間對於中國的好感度似乎增加不是那麼快,增加了百分之十幾。
劉江永:你這個問題提的非常有意思,從中方來看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一個,我剛才講了,政治關係的改善,高層互訪以外。還有,特別是在去年,中國遇到了“汶川”特大地震,在這個過程中,日方派了救援隊,另外中國舉行了北京奧運會,在這方面日本也給予了積極的合作,所以中國老百姓對日本民間的感情有所回升,但是在日本方面情況往往不是這樣,一方面日本有些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比較多。
再一個,比如説在去年以來,有“毒餃子”的事件。另外,一些藏獨勢力、疆獨勢力在那兒跟一些日本右翼勢力相互呼應,製造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輿論,我們就會看到,有識之士他了解情況,他有另一種辦法,但是大部分的日本公眾,他是通過電視、網絡還有平面媒體來了解中國,所以難免由於沒有直接接觸,所以對中國産生一些負面影響,這個需要我們繼續關注的。
主持人:其實在之前調查當中還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小部分,我們也可以看一下,這項調查當中專門有一項就是針對雙方國家的民眾對於對方印象最深刻的文化和經濟符號是什麼,我們一塊兒來看一下。中日關係輿論調查,我們中方居民對於日本印象最深刻的文化和經濟符號,排在第一位的南京大屠殺,大學生群體當中排在第一位也是南京大屠殺,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劉江永:我認為一個説明歷史它雖然已經過去了,中國的很多民眾,其實大部分都沒有經歷過這場戰爭,目前很多民眾。但是他們對歷史,特別是對日本侵略軍在南京製造大屠殺,應該説還是記憶猶新的,對一些日本的政要,一些右翼勢力,他們在日本也好或者在世界上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對這一點是極其不滿的。所以這個我想就是反映了這樣一種現實。
另外,從其他的方面來看的話,在年輕人當中,動漫的影響比較大,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隨著信息化社會,隨著電腦的普及,實際上在我們中國也可以看到一些日本動漫的産品,有些遊戲,的確它還是有一定的娛樂性。這樣的話,我想日本也有一個外交,就是麻生提出來,叫動漫外交。
主持人:其實文化的交流對於增進雙方的感情還是很有幫助的。
劉江永:是的。
主持人:我們再來看一下日方居民對於咱們中國印象比較深刻的文化和經濟符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中華料理,吃還是很重要,民以食為天。我們看到在有識之士當中,是把經濟增長排在了第一位,這是不是也説明這些年中國的崛起,至少在日本的知識階層當中,他們對於中國經濟的增長,對於中國的崛起,對於日本將來的影響看的還是比較重?
劉江永:他這個經濟增長實際上指的什麼呢,就是日本的一些知識階層他們擔心中國經濟增長過熱,因為過熱來了以後就是調整,會引起經濟大起大落,日本越來越需要在經濟上跟中國來加深這種關係,日本經濟未來很大程度上受中國經濟形勢的影響,所以這些有識之士他們對中國的經濟風吹草動都非常關心,實際上這裡邊他主要是充滿一些擔憂。
主持人:你説到擔憂,其實我也看到這次調查並不是所有的數據都在上升,也有些數據是下降的,特別是在評論中日關係好還是較好的選擇上,日本的居民群體跟有識之士之間就有一些不同,居民組當中選擇中日關係好和較好比重從去年的13%上升到了15%,而在有識之士當中,卻是從去年的44.8%下降到了39.8%,下降了5個百分點,可能就説明了您剛才的這種觀點,他們是不是還是對中國的崛起有一些擔憂?
劉江永:應該説有兩面性,或者是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方面認為日本由於美國的金融海嘯造成日本實體經濟的影響,今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需要依靠中國的市場,實際上現在中國的市場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外貿夥伴,所以他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一方面是充滿了期許,另外也擔心中國經濟發展以後,國防力量也會增強,所以從安全保障方面對中國又充滿了戒懼。
主持人:劉教授這樣,我想説到“好感度”的問題,恐怕是我們身在日本的駐日記者李衛兵他是深有感觸,我們現在就來跟他連線,衛兵你好。
李衛兵 本台駐日本記者:你好,勞春燕。
主持人:你在日本生活那麼多年,肯定也是交了不少的日本朋友,你覺得他們對於中國的“好感度”這些年有增加嗎?
李衛兵:是這樣。我在日本工作已經有四年半的時間了,從2005年的3月份到現在,可以説是正好經歷了中日關係從小泉當政時期低谷到後來破冰、融冰以及暖春的這樣一個過程,可以説是對於中日關係這幾年變化有一些比較切身的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在來日本第一個月的時候,也就是2005年4月份的時候,當時正好是趕上了日本通過了右翼的教科書,當時引發了中國國內,包括北京、上海、成都等一些地方的大規模反日示威遊行,這些遊行示威的畫面經過日本媒體的大肆渲染,可以説是給日本國民也是帶來了很大的一個刺激,他們也感到很困惑,説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反感日本,這麼反日。其實我們知道,這裡面有他教育方面的原因,也就説日本大部分國民,他們由於沒有受到很正式的或者是很好歷史的教育,所以他們對於歷史問題,對於中國人的嚴重性和敏感性他們認識不到,是這樣一個情況。這樣就説明歷史問題是中日關係,以及影響中日兩國國民“好感度”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我們可以看到,每當這個問題解決的不好的時候,比如説小泉當政時期,他因為屢次的參拜靖國神社,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嚴重地影響了中日關係,也使得兩國國民“好感度”是呈現大幅度下降。
主持人:這些年的情況。
李衛兵:他的繼任者安貝上臺以後,他表示不去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也就迎來了這樣一個轉寰。這幾年是這樣一個情況,由於連續三屆日本政府領導人沒有去參拜靖國神社,歷史問題在中日關係當中比重有所下降。
另外一些問題,包括涉及到雙方切身利益的這樣一些問題,比如説東海油氣田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説在中日關係比重逐漸上升。
我想到另外一件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在2008年1月份的時候,當時經過安倍晉三首相和溫家寶總理互訪,中日關係可以説從小泉當政時期的低谷正在逐漸地上升。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日本老百姓因為食用中國制的冷凍餃子發生食品中毒這樣一個事件,當時也是由於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日本國民對於中國食品可以説是到達了一種談中國食品色變的一個程度,在商場和超市裏邊也出現了中國食品大規模下架這樣一個現象,可以説給兩國關繫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傷害。
對於日本了解中國來説,他們是從切身的一些食品這些問題來了解的,所以説日本人對於中國因為餃子事件,可以説也是“好感度”在下降,直到2008年的5月份,胡錦濤主席成功訪日之後才得到了好轉,可以説,我覺得這裡邊媒體的作用是比較大。我們看到,作為媒體應該去客觀平靜地報道,在客觀冷靜報道的時候,就能夠使得這個關係比較順利地發展。相反的,如果媒體去渲染這些東西,就很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是這樣理解的。
主持人:確實,所以作為媒體人真是責任重大,謝謝衛兵。衛兵説起日本民眾對於中國的好感度和印象問題是滔滔不絕,確實作為媒體的話,他剛剛也是説到這個問題,媒體對於兩國民間的感情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劉江永:是這樣。我們中國的媒體對中方的報道一般來講我認為還是比較客觀,比較全面的,但是有時候也出現,比如説報道不是很平衡,有的時候,比如説關係不好的時候,這樣有些好的事情不敢報,但是日方報道來説,可以説光怪陸離,對發生在中國國內一些事情他是比較消極,報道基調不好。這樣的話,會導致很多日本的國民不了解實情,對中國産生負面的印象。
主持人:我也看到,咱們剛剛説到頭版當中咱們看到,從2006年開始,2006年到2007年日本國內民眾對於中國的好感度是大幅度提升,而這個時候恰恰就是日本政權一個更迭的時期,從安貝上臺,這説明什麼問題?
劉江永:這個我剛才已經講了,它説明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在政治關係跌入低谷的時候,民間這種感情就會相對冷卻,當政治關係改善的時候,同樣民間的感情就會好轉,至於為什麼政治關係會搞得不好,剛才李衛兵他也講了,由於日本的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導致兩國政治關係跌入冰點,由於日本領導人後來不去參拜靖國神社,兩國通過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幾個重要首腦的訪問,這樣使得兩國民間關係也開始重新回暖。
主持人:我們也希望這一次日本眾議院的大選在政權更替之後為中日關係的改善能夠進行進一步地推動,非常感謝劉教授今天來到我們的演播室,謝謝。稍後我們要一起來關注伊拉克街上的“中國製造”。
標題2:伊拉克的“中國製造”
伊拉克重建任重道遠,中國人能做出怎樣的貢獻?《視線伊拉克》關注伊拉克的“中國製造”。稍後請繼續收看《環球視線》。
主持人:視線伊拉克,今天要來關注伊拉克街頭的“中國製造”。
昨天本台重返巴格達報道小組用鏡頭向我們展示了我國駐伊拉克使館在當地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他們也告訴我們,説在今天的伊拉克市場上,“中國製造”是隨處可見。
隨著伊拉克重建的展開,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恢復,伊拉克市場越來越成為一塊誘人的蛋糕,外國品牌是不斷地涌入。在伊拉克市場上的“中國製造”整體的狀況到底怎麼樣?目前伊拉克到底有哪一些商機?我們現在就來連線在巴格達的記者劉舸。劉舸,你好。
劉舸 本台赴伊拉克報道記者: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你們這些天在巴格達街頭有沒有碰到過中國商人?
劉舸:是這樣的。我們通過使館的了解,現在在巴格達的中國商人,個體商戶由於巴格達現在安全局勢不是很穩定,所以大部分個體的商戶都已經撤離了巴格達,有少部分以前中資公司在這裡的辦事處也只有留下了當地的僱員,大部分的中國僱員已經離開巴格達了。
主持人:你們現在在市場上看到的中國商品多嗎?都有哪一些中國商品?
劉舸:據我們在這邊的採訪和了解知道,目前現在中國和伊拉克之間的貿易是一個正常進行的狀態,根據使館經商處的參讚給我們提供的一個數據,在去年中國和伊拉克之間貿易額大概是在25億美元左右這樣的情況,伊拉克主要從中國進口的産品是機電設備、家用電器以及建材,還有像日用品、服裝鞋帽這樣子。日用品和服裝鞋帽在伊拉克市場佔有率是比較高的,大概能達到30%到40%。
在我們採訪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了,伊拉克主要從中國採購商品是兩個渠道,一個是我們每年進行的廣交會,從廣交會的訂單。另外一個,有一些伊拉克商人會直接到義烏小商品市場上去直接購買,所以因為伊拉克目前經濟狀況不太好,而且大部分百姓的收入不高,所以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在這裡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就像我去採訪的這個小超市,我們在超市裏頭我也看到了有中國製造的小鬧鐘,還有一些玩具以及裝飾品,陪同我們的翻譯也告訴我們,其實中國製造的産品現在和其他國外進口産品比較價格上來説要便宜很多,因此銷路也不錯。
主持人:謝謝劉舸為我們介紹情況,謝謝。今天來到我們演播室的是特約評論員馬曉霖先生,馬先生在中東做駐戰記者做了好些年?
馬曉霖 特約評論員:累計有將近七年。
主持人:七年的時間。那個時候中國貨是不是已經到中東了?
馬曉霖:實際上你要説中國貨在中東,應該説從我大學時期,1986年到埃及去實習就已經有體驗了,當時我興衝衝到塞得港買了一條很漂亮牛仔褲,回到開羅才發現,裏面寫的是“中國製造”。後來,1993年到1995年我在科威特當記者的時候,認識了咱們一些商人,主要是一些小五金,比方説門鎖、改錐這些東西。到後來再去伊拉克工作,那就是2003年,實際上美軍佔領巴格達三周之後,應該説滿街都是中國這種商品了,不但有冰箱,甚至有彩電,我當時很意外發現國內一個某品牌的彩電,還拍了照片,新華社還發了通稿,後來了解在那兒咱們的玩具、服裝非常多。
主持人:還比較受歡迎吧?
馬曉霖:比較受歡迎,因為我們總體來講我們的性價比比較不錯,尤其是像面向這種中低端的市場,伊拉克戰後物價飛漲,收入很低,生活很困難,這種情況下,中國一些低端産品很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主持人:關聯要價廉。
馬曉霖:對,價廉。
主持人:還需要物美。
馬曉霖:對。
主持人:其實前兩天我們有一位嘉賓,也是新華社的記者高山,他就跟我們説了這麼一件事,他説現在,他在巴格達街頭開車的時候好多次就碰到交警把他攔下來,一開始他就特別緊張,以為自己是觸犯什麼交通法規了,結果交警攔住他以後就跟他説,沒事,你是中國人吧,他説是,他説你看我這手機“中國製造”的,質量實在太差了。
馬曉霖:投訴。
主持人:對,正當投訴。所以説現在是不是在伊拉克街頭“中國製造”也是魚龍混雜?
馬曉霖:應該説中國産品在國外這種狀況不僅僅在伊拉克,實際上我在伊拉克前,我在巴勒斯坦、以色列工作三年,乃至到後來臨時比方去沙特採訪,他們普遍覺得你們中國東西就是便宜,但是質量確實不穩定,尤其是越,比方説技術含量高的,這種科技含量高的東西,跟日本,跟韓國的一比就不行。比方説我在麥加的時候採訪,我説我想買一個收音機,他説你要中國的,還是要日本的,中國的便宜,但是質量不好説,日本的貴,但質量比較穩定,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
主持人:對,而且現在很多在伊拉克市場上的中國商品,其實都不是咱們中國企業直接出口的。所以現在有很多網友在網上問説,我們想到伊拉克去做生意,現在是不是時候,如果要去的話,哪些方面,哪些行業比較適合開展生意?有商機。
馬曉霖:實際上現在伊拉克的商機,應該説戰爭狀態一直在持續,比較流行的話説,除了石油什麼都缺,但現在一個大的形勢,剛才劉舸已經報道了,安全形勢不太好,我覺得可能從咱們政府管理部門來講,駐伊拉克使館來講,不太主張,尤其是個體商戶到伊拉克去創業,危險性很高,一旦出現那種被綁架、被劫持,那就會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現在應該説,基本上咱們現在主要的方式是通過大公司,通過參與政府招標項目來進行,我覺得國內一些想創業的人還是……
責編: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