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地方已累計投入17.89億用於“非遺”保護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02日 15: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日專電(記者周瑋、白瀛)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情況新聞發佈會上,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説,中央和地方省級財政已累計投入17.89億元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確保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王文章説,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文化自覺日益增強。各地黨委、政府積極部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社會公眾高度關注並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在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識已日益深入人心。

  二是不斷拓展保護領域。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域不斷拓展,從原來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曲、美術等民族民間藝術,拓展到目前包括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十大門類,內涵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全面。

  三是正在逐步形成科學的保護體系。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指導下,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工作,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命名了國家級、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梅州)、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6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穩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博物館和傳習所建設;逐步加強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

  四是重視參與國際間的合作,贏得國際社會的積極肯定。我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申報制度,已有26個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有3個項目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我國成為世界上入選代表作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今年5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國際培訓中心,這表明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責編:許桂梅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