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讓海歸科學家靈感迸發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27日 1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人才興 中國強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信息技術研究的時候,易衛東説什麼也想不到回到祖國,自己要經常走在河南鶴壁的田埂上。剛到5月下旬,田裏的溫度已接近40℃了。他的臉和胳膊,曬得黝黑。

  但易衛東卻覺得心裏有説不出的舒暢。他現在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百人計劃”的入選者。5年前,他剛回國的時候,傳感網這一21世紀國際前沿技術在中國科學界還鮮為人知。但今天,該技術已經被溫家寶總理重點提出要大力發展。

  易衛東説,人們總在大喊食品安全沒有保障,其實關鍵在於標準缺失,沒法監控。他現在的科研重點是新農村建設中的“農田參數信息化採集”,通過檢測土壤的化肥含量等信息,進行農作物監管。

  中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的“百人計劃”入選者喬從豐教授,現在擔任該院科研處處長,他的研究領域以強子物理為主,也涉及新物理、量子場論和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喬從豐介紹説,自2000年以來,該院集中教學園區共引進了26位“百人計劃”學者,他們已成為教學科研工作的骨幹。

  研究生院為“百人計劃”入選者提供了較好的工作條件和創新發展的空間。2006年,中科院專門制定頒布“百人計劃管理辦法”,獲得“百人計劃”入選資格者,即被聘為研究生院教授或研究員;可以獨立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研究生院為課題組提供必要的科研條件支持。

  此外,中科院研究生院作為中科院全院“共有、共治、共享”的研究生院,遵循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規律,完善科教融合的辦學機制,共有來自各研究院所的320余位兩院院士、4200余位博士生導師、3900余位碩士生導師直接參與研究生的培養和指導工作。

  回國成為科研團隊的“領頭羊”

  當自己在國外的同學還在給著名學術老闆打工、在國際大公司裏機械地編程序的時候,易衛東們卻放棄了自己在西方發達國家安逸的生活,回到祖國成為科研團隊的學術領頭人。

  2000年前後,中科院研究生院出現了人才斷層。2002年,研究生院開始到海外發掘人才,吸引他們回國發展。“百人計劃”的入選者只要來到研究生院,除了可獲得國家200萬元的啟動資金外,還能立即得到中科院70萬元的項目匹配經費。

  2007年,中科院物理科學學院副院長鄭陽恒帶著妻子和孩子,從美國回到北京,進入中科院研究生院。當時他的身份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科學家。在他看來,做科研如果精力不集中,人才就廢了,“科學領域3個臭皮匠是頂不了1個諸葛亮的”。

  目前,鄭陽恒正帶領著4名碩士、3名博士和1名博士後,組成中科院研究生院高能物理實驗組。他們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SIII實驗項目的一個合作參與者,雖然團隊人數不多,但在該項目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鄭陽恒曾經參與過位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投資約100億美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CMS實驗,“那無疑是國際高能物理領域最高水平的裝置。我們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SIII實驗項目雖然投資不到10億元人民幣,但在tau-粲物理研究領域,我們是處在國際領先地位的”。

  祖國為他們提供了錘煉綜合素質的舞臺

  在國內,除了可以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外,海歸們還發現,在科研項目推廣和科研成果轉化方面,自己的綜合素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現在經常往河南跑的易衛東,説自己走在田間的時候,想的問題更多更深了。“時代變了,我國目前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青年從被要求上山下鄉到現在主動上山下鄉,知識分子從被人改造到主動走到田地間,改造農村環境”。他把國際前沿科技領域的“物聯網”應用到新農村建設中,對新農村的村鎮環境進行監控,對農田施肥、水污染、農藥殘留等進行監控和追蹤,這都極大地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易衛東説,通過跑項目,他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他現在做硬體,經常要跟包工頭打交道,要跟人討價還價。同時,“每個項目都是官商學研交錯在一起,這可以鍛鍊學者整合資源的能力”。

  比如,在跑項目過程中,通過跟官員打交道,讓官員接受科研理念,認同在農村推廣信息化是件好事,進而推動項目取得進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與企業家、金融家打交道,告訴他們項目未來的發展期望,可以産生的利益增長點,鼓勵他們進行投資。“如果未來發展順利,我還可以依託科研團隊,運作出一個上市公司。”易衛東説。

  傳播優良嚴謹的科研作風

  中科院引進人才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在國外工作學習過的學者,把嚴謹的科研作風帶回國內。

  在易衛東看來,科學研究領域,做事“差不多”就行的想法和做法是個致命的問題。“我國的很多項目沒有取得成功,問題在於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科研環節都是‘差不多’,可能就因為這一點點的差距,導致整個項目不成功。”

  而在國外做研究,每名研究人員都必須非常專業、認真。正是由於這種學術氛圍和環境,很多在美國學習和工作過的科研人員,都在課題研究上培養了嚴謹認真的學術精神。

  鄭陽恒認為,“百人計劃”入選者可以把建立規範學術環境的先進理念帶回中國,從而帶動國內學風的轉變。

  海歸們本科時都是國內各高校的“精品”,他們在國內的同學奮鬥到今天,基本功成名就。但這些海歸中的很多人到現在甚至還沒有自己的房子。

  “錢是堆不出諾貝爾獎的!”在潛心研究氫燃料儲存的汪志祥看來,青年科學家應該心平氣和,老老實實做學問。

  易衛東説,國家給每名“百人計劃”入選者提供了一個科研平臺,而且入選者還可以建立自己的科研團隊,具備了很好的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條件。比如,把自己領域研究的科學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推廣使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哪怕只是一個小家電或消費類電子産品的推出,也是自己研究的成果。”他認為,做事要平實,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往前推一點就推一點,要對得起國家給的科研經費。

  他們把自己嚴謹的科研作風帶進自己組建的團隊裏,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一些研究生做論文的時候考評不合格,卻又想按時畢業,這時,如果導師覺得“差不多”就行了,也許可以讓這些研究生“混”到文憑。但易衛東卻堅持嚴謹的科研作風,他對學生説,你先工作吧,不用在學院打小工,等研究成果合格後,再來拿學位。

  “引進的專業人才多了,種子就多了,有助於形成專業嚴謹的科研環境。”這些海歸老師説,他們非常看重小團隊的優良作風,因為,在團隊中受過這種科研作風影響的老師和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責編:呂媛媛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