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駐印度大使周剛和南亞問題學者藍建學就中印“睦鄰友好,共同發展”話題與公眾在線交流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20日 1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外交部網站

      2010年5月19日下午,前駐印度大使、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周剛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藍建學通過“中國外交論壇”與網友就中印“睦鄰友好、共同發展”話題進行在線交流。

嘉賓介紹:

前駐印度大使 周剛

  1937年生於江蘇省。1961年畢業于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1962年進入外交部,先後在外交部亞洲司、駐印度使館、孟加拉國使館工作。1988年至2001年曆任駐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印度大使。現任中國-印度名人論壇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成員、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理事、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顧問、中國-印度友好協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2008年10月任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藍建學

  1977年生於廣西都安縣。1997年至2001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專業攻讀法學學士學位。2001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專業攻讀法學碩士學位。2004年至200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安全外交室從事南亞問題研究。2006年至2009年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亞太係國際關係專業攻讀法學博士學位。2009年起進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發展中國家研究部,從事南亞問題調研工作。2009年8月起,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訪談實錄

網友居然要註冊:中印同作為世界上的發展中大國,世界上經常拿中印的發展模式作比較,請問中印發展模式的不同在何處?印度的發展經驗是否對有值得我研究和借鑒之處。

周剛:中印兩國國情相似,改革起步有早有晚,兩國的發展模式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總的來説,在改革初期,發展外向型經濟,注意吸引外資,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重視外貿,發揮私營企業的作用等方面,可以説大同小異。在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外貿的快速增長,外資的大量引入,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發展。在這些方面,印度同中國存在一定差距。在印度的經濟增長中,信息産業特別是軟體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印度重視擴大內需,加強金融管理,值得中國學習。而在改革的深度,開放的廣度,改革開放理念的普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以及發揮經濟特區的作用方面,中國有比較優勢。

網友班長:中印兩國領導人在不止一個場合相互肯定對方的優勢和長處,那麼雙方在哪些領域可以取長補短?這種相互借鑒交流是否已經達到了中方滿意的程度?

周剛: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改革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增強了兩國的綜合國力,提升了兩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中印兩國在改革中都積累了很多經驗,雙方可以互相學習。印度的軟體、制藥、金融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值得我們學習。中國在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面貌的改善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經驗可以同印度共享。雙方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僅有利於兩國的經濟發展,改善兩國的民生,而且有利於促進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在這方面,雙方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網友脆脆:請藍博士和周大使從宏觀層面介紹一下印度這個國家的基本情況吧,印度人對中國的認知和認可度又是怎樣的呢?

藍建學: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充滿多樣性的國家,印度也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之一。近年來,印度的發展非常迅速,國際上也廣泛討論印度的崛起問題。中印之間有上千年的交往史,目前兩國的高層往來和民間往來非常頻繁,這種互動有利於彼此的認知和了解。當然兩國民間的相互了解與兩國的友好合作水平尚未相適應,相信隨著人員往來的頻繁,相互之間做生意越來越多,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好感和認知也會隨之上升。

網友小青菜:聽説去年哥本哈根開會時候,印度跟中國是站在一條線上的,是真的嗎?哥本哈根大會之後中印在氣候變化上還有合作嗎?

藍建學:中印同為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中心任務,處於相似的發展階段。在氣候政策方面,印度一貫堅決維護本國基本發展權益,強調貧困才是最大的污染,唯有發展才能增強國家和民眾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強調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源於發達國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人均排放標準,堅持發達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堅持不承諾量化減排的立場。兩國在氣候問題上的立場接近,能攜手合作共同反應發展中國家的聲音。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